寶寶18個月大時,因為不能獨立行走,我們帶她去看了生長髮育門診。跟醫生描述了寶寶的大致情況後,醫生給我們開了兩項檢查——骨密度檢測和智力測試。骨密度結果顯示沒有問題,寶寶並不缺鈣,而智力測試結果卻大大出乎我們意料,整體分數不高,醫生說寶寶的精細動作、智力發育、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等,統統落後於正常小朋友。
啊?在家看著特別正常,甚至我們自己覺得特別聰明的寶寶,怎麼到了醫生這裡就變成了各項發育落後了呢?醫生的依據是什麼呢?
醫生說,寶寶在測試中的這些表現,就是依據!
精細動作:醫生的要求:
醫生在寶寶面前放了四塊紅色積木,並示範依次堆疊,然後要求寶寶按照示範進行模仿堆積木。
醫生把一個帶蓋的小藥瓶放在寶寶面前,並示範把蓋子取下再放回去,然後要求寶寶按照示範進行模仿。
醫生把裡面裝有小藥粒的瓶子寶寶面前,並示範把瓶子擰開倒出藥粒,然後再把藥粒倒回去,最後要求寶寶按照示範進行模仿。
寶寶的表現:
堆積木: 寶寶只堆起了兩塊積木,後面的積木,因為重心不穩,所以沒堆起來。
瓶蓋: 雖然寶寶理解醫生的意圖,但是輪到自己做時,卻做得不是很好,取瓶蓋,蓋瓶蓋時,手顯得很笨拙,蓋得也不到位。
取藥粒: 寶寶做到了把醫生放在桌子上的藥粒裝到瓶子裡,但是倒出來卻失敗了。
三個專案,寶寶做得很笨拙,基本都沒有成功,所以在精細動作方面,分數不高。
智力發育:醫生的要求:
利用帶顏色的卡片,詢問寶寶是否認知顏色;
利用形板,讓寶寶把小圓片放入相應的圓形空缺中,再變換形板方向,讓寶寶從相反方向把小圓片放入到形板中;
認知五官: 醫生說相應五官名稱,讓寶寶指出來。
寶寶的表現:
顏色: 不認識;
形狀: 寶寶可以把小圓片放入相應圓形空缺中,但是調轉方向後,卻把圓片放進了方形空缺。
五官: 沒聽懂。
顏色、形狀都認知得不好,五官還沒聽懂,當然智力發育分數也高不了了。
語言能力:醫生的要求:
會說5個以上兩個字的詞;
會表達自己所需;
會說少許三字詞;
寶寶的表現:
兩個字的詞只會說爸爸媽媽牛牛,爸爸媽媽有時還是無意識地叫;
會用動作表達自己所需,不會用語言表達;
不會說三字詞;
兩字詞會說得少,不會表達自己所需,三字詞不會說,自然語言發育分數也高不了了。
社交能力:這一點沒有具體的測試專案,醫生是根據寶寶在測試現場的表現得出的結論: 寶寶從測試開始就一直情緒不好,一直哭唧唧的,所以醫生認為寶寶社交能力落後,對新環境適應能力也不強。
本來是帶著寶寶來看為什麼一歲半不能獨立行走的,結果一場智力測試還帶出寶寶其他方面發育落後,走出診室的那一刻,我焦慮了,怎麼辦怎麼辦呢,寶寶各方面都發育落後了!
從醫院回到家,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無法冷靜,我瘋狂上網查資料找原因詢問有經驗的人,我太焦慮了,就因為別人的一句“現在不干預,影響後天智力”導致我頭疼復發了很久。
現在三個月過去了,寶寶早已能夠獨走,能輕鬆地串線板串珠子,認識了顏色五官,能清楚而有意識地說“爸爸、媽媽、爺爺、牛牛、鬥鬥、妹妹、拿拿”,而我也在某一天,突然清醒了,不焦慮了,對當時智力測試的結果也有了新的認識:
精細動作落後:因為平時對積木就不感興趣,測試之前幾乎沒怎麼玩過積木,測試當天堆不起來也正常;
蓋瓶蓋、取藥粒是因為第一次接觸,玩不好也屬於正常;
玩不好這兩項並不代表寶寶精細動作差,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因為我發現,雖然寶寶對測試專案不感興趣,但她熱衷於串線板、串珠子、給早教機插充電頭,而且動作非常熟練,這些專案也可以說明她的精細動作發育得沒有毛病。
就如同心理學博士陳忻在她的《養育的選擇》一書中所講,當寶寶精細動作發展到一定程度,喜歡幹什麼不喜歡幹什麼,只是個人興趣而已,套用到我家寶寶身上,就像她恰好就喜歡串線板串珠子,而對積木和瓶子無感,但這不能說明她的精細動作就發育得不好。
智力發育落後:不認知顏色和形狀。
我後來反應過來,其實寶寶不認識顏色和形狀,原因在我不在她,因為我總覺得沒到學習顏色和形狀的年齡,所以一直沒有去特意教過她,所以導致她測試時完全蒙圈。
回到家後,我特意教了她一段時間,現在顏色和形狀都認得好好的。
語言能力落後:如果放在現在測試,估計語言能力應該就不落後了,因為測試結束後一個月左右,似乎就開始迎來了寶寶的語言爆發期。從之前無意識地叫爸爸媽媽,到有意識地對真人對照片對影片叫爸爸媽媽,再到現在不停地對著我“媽媽媽媽”,我能說,現在聽多了我還有點煩嗎!而且幾乎是一個星期學會一個新詞,比如對著玩具墨斗魚叫“鬥鬥”,叫爺爺會喊“爺爺來”。
現在看來,寶寶那時智力測試顯示語言發育落後,只是還沒有迎來她的語言爆發期,實際上寶寶的語言發育並沒有落後。
社交能力落後:醫生測試時因為寶寶一直哭泣,所以判斷孩子社交能力落後。回家後,我一直自責自己,可能是因為帶出去的時候太少了,導致寶寶怕生,社交能力弱。但是後來慢慢發現,寶寶無論是去商場、飯店還是超市,都不會哇哇大哭,見到不認識的小朋友還會主動打招呼,原來她只是怕醫院怕醫生,不是真的社交能力弱,大概是以前住院醫生護士給她打針抽血留下了陰影,所以她在醫院就會大哭,以致於醫生認為她社交能力落後、適應新環境能力差。
因為一場智力測試,我焦慮了很長時間,現在看來,有可能是因為當了媽媽,遇到跟小朋友有關的事就馬上失去了仔細思考的能力。醫生的判斷沒有錯,因為她是根據當時的情境當時的結果做出的論斷,但是作為媽媽,對寶寶日常生活習慣最瞭解的人,拿到結果的那一刻,不應該先焦慮,而是應該冷靜地想想,自己家的小朋友,到底是因為發育落後導致測試專案不會做,還是因為不感興趣沒做過沒學過導致專案不會做,想明白了,自然就能客觀看待測試結果,自然也就不會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