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情商高一些,懂圓滑會變通,將來進入社會也能混得開。有的家長時時不忘耳提面命,甚至會給孩子報專門的情商管理課,但有些家長可能就劍走偏鋒,教育得過了頭。殊不知孩子有些行為其實是缺愛的表現,父母卻自豪的認為這是高情商。
懂事並不等於高情商王媽媽和李媽媽是閨蜜,兩個人時常一起交流育兒經驗。兩人的孩子年齡也都差不多。有一次王媽媽感慨到,"自己的孩子從小他就對人非常有禮貌,拖地、擇菜、洗衣服樣樣都會。每天都自己穿衣服收拾書包,從來不用我費心,學習上也很努力,即使有什麼不會的,他也不會馬上告訴我他不會,而是用一種很婉轉的語氣和我提要求,感覺真是太懂事兒了。
不過有一點讓我覺得不太好,就是他特別容易急躁,有時候我說他兩句,他反應就很大,立馬就大哭。我覺得可能也是他對自己要求太高了吧!"
小李媽媽接過話頭說,"那你可是前世修來的福氣了,不像我家那娃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讓他往東他偏往西,反正什麼事就跟你反著幹對了。我也說他幾句,他倒不會那麼脾氣急。有時候還跟我開兩句玩笑,逗得我哭笑不得的。"
觀察這兩個孩子,似乎王媽媽的孩子更聽話一些,也更討喜一些,可是難免會讓人覺得這個孩子有些過於成熟了,不如李媽媽的孩子輕鬆。家長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一個孩子擁有超出他年齡的成熟,是不是缺愛呢?
我們觀察這一段話不難發現,實際上這個孩子並不是真正的高情商,他只是為了贏得長輩的愛,逼迫自己那麼做而已。他在眾多孩子中,早已學會了偽裝,壓抑自己的情緒,從不向長輩提要求,表現得乖巧一些,懂事一些,努力去討好別人,一直想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孩子"。
孩子缺愛容易就形成討好型人格缺愛的孩子最直觀的表現是察言觀色,他們會經常觀察父母的反應。做一些事來討得父母的歡心與誇獎。無論父母對他提什麼要求,孩子都一味答應,言聽計從,即使自己不想做也會去做。實際上孩子的天性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孩子違反了自己的天性,處處思考父母的意圖,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那麼這種順從與討好就會使孩子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12歲前正處於依戀期,這個時候是性格養成最關鍵的階段,如果人在這一階段之前沒有得到一定的滿足感,就會影響以後的性格發育,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孤僻、神經質等性格缺陷。
如何真正提升孩子的情商?有的家長會質疑,孩子做錯了事卻不打壓,難道讓孩子無法無天?掀了房頂嗎?家長管教孩子任何時候都沒有錯,但我們反對的是過度壓制孩子的天性。如果刻意讓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追求所謂的"懂事聽話",就會適得其反。作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引導示範,樹立正確的榜樣,而不是在孩子做錯了事情以後,一味的用言語批評或者去體罰打罵孩子,逼迫孩子改正。
有的家長雖然不會批評打罵,但他們的語言中總是用嘲笑、譏諷的語氣,拐彎抹角地批評孩子。雖然孩子還小,但並不代表他聽不懂語氣,聽不出情緒。只是強調、逼迫孩子和成年一樣老成穩重,但孩子的心理還沒有發展到相應的階段時,無疑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還說過,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身處熟悉的環境,擁有親切的夥伴,比富有的大房子和數不清的玩具更容易讓孩子形成陽光與健康的心理。父母要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不應以自己的意志去培養孩子的生活。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總想著一口吃個胖子,一下子就把孩子培養的很完美,一定要學會欣賞孩子,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