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長輩傳授育兒經驗,經常說,孩子不能慣,尤其是男孩子,從小就得多摔打,長大才能更皮實。

嘟嘟平時主要是我帶,有時嘟爸會說,他一哭你就哄,你就慣著他吧。有時在姑姑家,兩個孩子搶玩具,嘟嘟受了委屈會生氣,自己跑出門,我去安慰他,姑姑說,別理他,不慣著他,看他自己在外面能待到什麼時候。

然而,通常我們“為孩子好,不能慣著他”的理由,其實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無法形成信任和安全依戀,並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很多“不慣”孩子的做法,甚至會傷害孩子。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兒童在最初幾年對養育者沒有足夠的信任,沒有形成健康的個體感,就埋下了心理失調的種子。在嬰兒期和學步期沒有完成信任與自主任務的兒童,成年後將很難與他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他們要麼對自己所愛的人過分依賴,要麼在遇到困難時懷疑自己的能力”。

哪些“不能慣”的說法和做法,會傷害孩子呢?

1、孩子哭了不能抱不能哄。

很多年輕父母聽長輩這樣說:孩子哭了不要抱,會慣壞孩子的,你越抱他就會越哭得多。有些長輩會說孩子哭一哭更健康,真的是這樣嗎?

行為主義心理學華生也曾經提倡不要抱,但是這一理論在後來被證明會傷害孩子,已經成為兒童發展心理學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案例。

嬰兒出生時脫離母體這個一直依賴的安全環境,本身就會有一種分離焦慮,如果父母,尤其是媽媽多抱孩子,會給孩子以安撫,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會讓嬰兒的安全感更強。而哭了不抱,會形成一種情感忽視,從而影響幼兒的心理發育,甚至會影響到成年之後的心理和行為。

2、孩子不能要什麼給什麼。

孩子哭鬧著要零食或玩具,在遊樂場裡玩不肯回家,這些事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經歷過。

當然,我也經常經歷。

家長們似乎有一個共識,不能隨便滿足孩子,怕孩子被寵壞,就刻意的控制,故意不滿足孩子,結果越控制好像孩子越想要,一旦脫離了父母的監管,就會報復性補償。

我從嘟嘟小時候就非常注意,不讓嘟嘟吃糖,結果是嘟嘟特別愛吃糖,每次到家庭聚會或者參加婚禮什麼的,那種場合都會準備糖,而且沒有還給添,嘟嘟看到就會瘋狂吃,親友們為了表示親密,還會故意給,所以就剎不住車了。

好在因為堅持刷牙,嘟嘟的牙齒保護的不錯,最近檢查,一顆都沒有壞。

3、小孩子懂什麼,大人說了算。

父母覺得孩子小,在很多事情上會替孩子做主,小到穿什麼衣服鞋子,吃什麼東西,大到報什麼興趣班,什麼學校。

我們知道有一種常見的,媽媽的冷和奶奶的冷。

媽媽或奶奶覺得孩子冷,就讓孩子多穿衣服,媽媽覺得應該穿什麼,就穿什麼。有些孩子挑衣服鞋子,媽媽給拿的不穿,可能還會遭到嘲笑。

其實我家嘟嘟從從一歲多的時候,有時候就就會挑衣服,挑鞋子。

其實孩子從18個月就開始有自主意識,要求自己做主,也是自我建立的過程。

與“不慣孩子”相反的,一些“慣孩子”的做法,能培養孩子自信、獨立,更加自主的品格。

怎麼慣孩子,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一是在嬰幼兒期多抱多撫慰。

《從出生到三歲》上建議

“在寶寶出生後的頭幾周裡,你可以透過儘量緩解他不可避免的經常的不適感,使他感受到關心和愛。我建議你經常撫摸寶寶,並且儘可能迅速地對寶寶啼哭給予迴應”。

在一生前幾年的嬰幼兒期,父母和養育者的愛和關心,可以培養孩子的安全依戀,為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那些被從小溫柔以待的孩子,長大了會更自信更幸福,在面對外部世界的競爭和壓力時,抗壓力更強,而那些從小被忽視的孩子,會表現出敏感和脆弱。

心理學家楊鳳池教授說,孩子在越小的時候,越需要父母的愛,應該多擁抱和撫慰孩子,多和孩子交流。

每當嘟嘟受了委屈,就會哭著說“媽媽抱抱,媽媽抱抱”,我會蹲下來抱抱他,摸摸他的背,他的情緒就會平復很多。

二是儘可能的多滿足孩子。

心理學者李雪曾在她的書裡提到,她小時候可以隨便玩各種東西,小學二年級迷上玩遊戲,父母從來不限制她,所以她的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非常旺盛,而且對電子遊戲並不痴迷。

武志紅曾在他的書裡寫過一個女孩,上幼兒園不喜歡午睡,於是她的奶奶還是姥姥,就到那個幼兒園做校醫,中午的時候就能陪著那個女孩玩。

這個孩子被充分尊重和滿足,長大後在和人交往時,會充分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從不壓抑自己。

有一個朋友,說她的女兒要什麼他就給買,家附近超市裡只要女兒要的,她就會給買,所以女兒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要東西哭鬧的事情,因為她想要的都會得到。當然,對於滿足孩子,也可以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做決定,如果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可以向孩子說明。

第三,讓孩子自己做主。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充分的自信,有主見,但是這個有主見有自信的孩子,並不是憑空來的,需要從小給孩子培養這些自信和有主見的環境。

一個從來沒有自主權的孩子,就很難會有主見。比如說孩子從小不能自己做主,只能聽從安排,當他遇到事情會猶豫不決,會看別人的臉色。

讓孩子自己做主,比如早上穿什麼衣服鞋子,準備幾套讓孩子自己選 。給孩子買東西的時候,要徵求孩子的意見,在家庭事務上,也可以透過家庭會議的方式,讓孩子發表意見。

一個孩子從小被尊重,可以有選擇權和決定權,長大了就會有充分的責任感,也會更有主見、更加自信。

第四,要包容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因為控制能力還沒有發展好,所以會更情緒化,俗話說“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哭鬧、撒嬌、發脾氣,真的是說來就來。

有時候還會有一些貌似無理取鬧的行為,這幾天吃完飯的時候,嘟嘟不知道為什麼會哭鬧一陣,自己不吃,也不讓我吃,非要抱。有時候放學回來,剛到家裡也會哭鬧一番。

實在想不出來他是為什麼,但是我會抱抱他,拍拍他,過一會兒就好多了。

有時候我忍不住說,你是不是故意在考驗媽媽的耐心呀?

現在想想,可能是晚上他有點困,就會有一些煩躁。

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管孩子是發脾氣還是膽怯、退縮,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納時,情緒能更容易平復,也會感受到父母的支援,從而更快的解決問題。《培養高情商的孩子》裡說。

“成功地養育一個孩子,首先始於你的內心,接著是每分每秒不間斷地和孩子進行情緒上的交流,尤其在他傷心、生氣或害怕的時候。成功育兒並不難,以某種特定的方式陪在他身邊就是關鍵所在”。

7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為什麼不能用溼巾擦寶寶屁股?醫生:看似輕柔實則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