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早晨,叫孩子起床是很多家庭的難題。我們整理了一些起床遊戲,看看能不能幫助大家,以心情愉快,能量滿滿的狀態開始新的一天。
孩子的狀態和喜好不同,我們叫醒孩子的方式也要隨之有差別。有的孩子特別享受親暱的感覺,那麼,一些親密的互動和愛的表達就能讓孩子的心情好起來。
親密的遊戲
親親抱抱
我早上叫醒女兒明明通常是這樣一個過程:
我先親親她的小臉蛋,輕輕說:“寶寶該起床嘍。”她通常就會迷迷糊糊地拽住我的手,我就順勢緊緊抱住她。她總是很享受和我這樣擁抱的感覺。
然後我會開始有一點點“搗亂”:用頭輕輕拱她的下巴,或者用被子角在她的手心撓癢癢,一邊撓一邊說:“趁明明沒醒,我要在她手上畫個小豬頭。”
這時候,明明就會突然睜開眼睛,假裝很兇地瞪著我,我呢,就假裝大吃一驚,趕緊收回手,拍著胸口說:“啊呀媽呀!被發現啦!”
通常情況下,她就得意地大笑,開心地起床穿衣服了。
太空能量站
每次叫兒子起床,他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翻個身,繼續睡。這時我會把手放在他背上,輕輕給他做按摩。
因為兒子最近迷上了太空、宇宙飛船這類東西,所以我們把這種按摩叫做“太空能量站”。
我一邊按,一邊向“船長”報告:“報告!脖子能量補充完畢!肩膀能量補充完畢!船長請指示!”兒子會指揮我再按摩哪裡哪裡,最後是“全部能量補充完畢!報告船長,飛船可以起航了!”
於是,“船長”心情開朗,欣然起床更衣。
類似的按摩遊戲,根據孩子的狀態和喜好,新增不同的臺詞和場景,可以有各種變化。
加點兒小玩鬧
抓瞌睡蟲
早上兒子不肯起床,我會說:“啊呀,今天小諾怎麼還沒醒,是不是瞌睡蟲太多了。我得把它們都抓走,扔掉。”
然後我就給他捏捏肩膀,一邊說:“這裡抓到兩隻大的。”再揉揉後背,說:“啊呀!這裡也有,差點給它跑掉了。”
有時候小諾還會指揮我,說:“後脖子有一隻。”我湊近去看,他就呲溜一下鑽進被子裡,讓我撲個空。
有時候他也會“反撲”過來,要抓我身上的瞌睡蟲,我就驚慌逃竄。
這樣打打鬧鬧,孩子特別開心,很自然地就起來了。
前面這幾個遊戲,從親密的按摩,其實已經過度到了歡樂的打鬧。當孩子狀態不錯的時候,打鬧遊戲是讓早晨充滿笑聲的法寶。
歡樂的打鬧遊戲
李巖老師在“天天遊戲力”系列育兒課中專門有一課叫“笑著起床”,他分享了自己家的起床遊戲——
叫我的身體起床
這個遊戲就是我要先叫她的腳起床,再叫腿起床,再叫手、胳膊,等等。
於是我先從腳開始:“鈴鈴鈴,鬧鐘響啦,喂,腳卜丫,該起床啦。”我一邊摸她的腳一邊說:“腳卜丫,困得要命吧,就是,昨天那麼晚睡的,這會兒肯定不想起床呀,來,我把你們十兄弟抱起來哈。”
於是我一個一個拉她的腳趾頭:大腳趾頭起來咯,二腳趾頭起來咯……叫完兩隻腳,就叫兩條腿,然後叫手、叫胳膊。
這個遊戲的高潮是:叫肚皮、或者叫後背。由孩子決定叫誰。比如我會問:“該叫誰了,肚皮還是後背?”
有時候她會說叫後背,其實這是一個圈套,我們玩過很多次,但我每次還是要假裝不知道、故意上當。
我一本正經地對後背說:“我知道你特別困,這樣吧,我親親你,你就不困了。”當我剛剛親到她後背的時候,她就會說一聲“bu”——她假裝放了個屁,於是我大喊:哎呦,臭死啦!說完我就暈倒在她身上。她就會很開心地哈哈大笑。
有時候她選擇叫肚皮,我就會換一種語氣說:“喂,肚皮,該起床啦,我知道你最難叫了,所以我要用我的絕招“吹肚皮大法”啦。接著我會誇張地深吸一口氣,然後把嘴湊到她肚皮上吹氣。”
這裡要強調一下,千萬別用力吹,我只是虛張聲勢,但實際上吹得很輕,至少第一次會很輕。這時候孩子通常都會笑,如果她笑得很開心,那說明吹得力度夠了、合適。假如孩子只是輕輕地笑,那也許可以加大一點力度。
不管是叫後背還是叫肚皮,我們都會玩到哈哈大笑,笑聲過後,我跟她說:“再玩最後一遍,咱們真的得起來了,要不真的遲到了。”這時候,她通常都會比較配合。
有時候孩子有點小情緒,或者我們常說的“起床氣”,就需要大人隨機應變,想一些小辦法讓孩子開心起來。
常見疑問
問:早上大家都時間緊壓力大,怎麼可能還這樣哄著孩子,跟孩子玩遊戲?
答:沒有時間,好像是大家不能跟孩子玩遊戲的一個主要困難。
實際上,客觀地評估一下,如果我們用催促、命令的方式叫孩子起床,由此導致孩子不開心,抗拒、磨蹭,然後我們進一步失去耐心,甚至大吼大叫,搞不好孩子又哭鬧一場……這個過程中消耗掉的時間可能更多。
相反,透過好玩的方式與孩子互動,看似耽誤時間,但往往孩子會更配合,早晨的各種大小事情都會進行得更順利。
總之,如果有這樣的困惑,不如先行動起啦,嘗試一次,自己就能得到答案。
問:早晨按時起床上學,在我看來這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基本行為規範。這種事情都要大人陪著哄著來完成,是不是太慣著孩子了?
答:理智上,相信孩子也知道,每天要早起,然後要洗漱、早餐,上學。可是情緒上,睡得正香被鬧鐘叫醒,要離開溫暖的被窩,仍然是很不情願的。這種感受,相信我們大人也不陌生吧。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為孩子創造輕鬆愉快的感受,平衡“起床氣”帶來的壞情緒,而不是用“道理”和“規範”來火上澆油。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遊戲式的互動,表面上的作用是讓孩子開心起床,實際上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1. 為大腦創造有益的化學環境,從而影響著孩子整體的身心狀態。
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處於各種化學物質當中,這些化學物質就是我們常說的荷爾蒙、神經傳導素等,這些物質不僅直接影響的著大腦的工作,而且直接影響著大腦的發育。
在這些化學物質中,有一類物質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叫內源性類鴉片,它的作用是減緩壓力,降低憤怒、恐懼等不良感受,產生愉快、歡樂的幸福感。
在類鴉片的作用下,人更傾向於與他人合作,而不是對抗。而且從長期角度上,類鴉片在神經系統的良好發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被專業人士譽為大腦中的“神經營養劑”。
那麼,類鴉片從哪裡來的呢?是大腦自身分泌的。而最能夠促進大腦分泌類鴉片的重要情景之一,就是在進行玩耍打鬧並且發出笑聲的時候。
也就是說,跟孩子玩,讓孩子笑,就是在為他的大腦補充神經營養劑。
所以,早晨的笑聲,就是孩子精神上的營養早餐,不僅可以讓這一天有一個順利的開始,而且可以給孩子充足的能量來面對新一天當中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從長期角度上,會非常有益於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
2. 最佳化親子關係,從而為孩子補充安全和親密的感受。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怎麼形成的呢?不是靠給孩子多少誇讚和獎勵,甚至也不是透過說很多次“我愛你”,而是在起床、穿衣、散步、聊天這樣的日常互動中,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願意陪你一起玩,和你在一起我特別開心”。
早晨的親親抱抱,好玩的“抓瞌睡蟲”和“叫醒身體”……這些遊戲的終極目的,也並不是讓孩子快點起床,而是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創造並享受一段愉快親密的早晨時光,然後共同開啟各自嶄新的一天。
讓歡樂的遊戲互動幫家長解決養育難題,
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我們推出——
天天遊戲力系列育兒課
用“遊戲”解決日常養育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