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提出一個概念,叫做“陰影自我”,即在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里,都有一個“陰影自我”的存在,它或許是我們自己不願意承認的,或許是社會不認可的,但確是真實存在的,不可壓抑的。
阿華是一個80後媽媽,她和老公是戀愛結婚,兩人感情基礎一直很好。但生娃後,兩人卻關係驟冷,頻繁吵架,甚至一度鬧到了想離婚的地步。阿華自己都很不理解,爭吵的導火索明明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孩子的溼疹反反覆覆又發作了、老公喂孩子時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碗、孩子胃口差不想吃飯……但阿華卻很容易無法控制自己地生氣,不由自主地想找老公吵架,看老公哪哪都覺得不舒坦。
雖然她心裡也明白,老公是愛她的,帶娃幫她分擔了不少,兩個人也沒有什麼大矛盾。但阿華就是忍不住,忍不住自己的脾氣,忍不住要找老公吵架。
直到,她去看了心理醫生,她才明白了自己的癥結所在。
真相是:阿華一直在壓抑著自己,而正是這壓抑讓她情緒越來越失控,只能將情緒發洩到老公身上,導致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差。而阿華的壓抑,其實她自己也沒有想到,竟然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現實的情況是,孩子的到來給阿華的生活增加了很多負擔。原本和閨蜜逛街喝下午茶的時間、自己享受安靜閱讀的愜意時光,甚至刷影片逛淘寶的放鬆閒暇,通通都被孩子取代了。而且孩子還不是阿華想象中的那樣,乖巧聽話。她會哭會鬧,一不舒服就鬧脾氣,完全不理會大人的辛苦和付出。
但阿華的潛意識裡,卻一直告訴自己要做一個無條件付出的母親。每個媽媽都只能是無私的、無怨無悔、沒有抱怨的,那些對孩子不滿的情緒、對孩子討厭的情緒,都是不應該存在的,是錯誤的。所以當她每一次萌生出對孩子不滿的情緒時,她都不停地壓抑自己,告訴自己這是不對的,千萬不能討厭孩子。
然事實上,“媽媽討厭孩子”這種看似黑暗、負面的想法,是一種正常的人性和需求。如果一味地否認和壓抑它,這種壞情緒反而會越來越黑暗,越來越強大。但情緒就像洪水一樣,需要一個出口,一開始可能是發洩到其他人身上,比如老公、父母,到最後可能就是發洩到自己身上,甚至會吞噬了自己。
阿華並不是個例,阿花其實是萬千媽媽的一個縮影。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有無數的媽媽,明明心裡對孩子不滿,討厭孩子的種種行為,卻“敢怒不敢言”,默默悶在心裡,導致自己“情緒大爆炸”,經常失控。
怎麼辦?
聰明的父母,除了像魯迅先生所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敢於正視帶娃時會遇到的各種情緒難題,還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籍——《父母情緒控制方法》。這本書系統地講解了情緒包括哪些方面、分析了人為什麼會有不好的情緒產生,教會你如何培養積極的情緒和杜絕不良情緒,讓你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做一個開心、自在、快樂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