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朋
1、不得已讓孩子缺失父親,我錯了嗎?一條以【別讓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為主題的活動資訊,激起了小美的心痛。她一直都對心理學蠻感興趣的,可是每每看到與“父愛缺席”有關的話題,焦慮、自責、愧疚之情就像龍捲風一樣將她吞噬。
小美是一個“單親”媽媽,女兒剛出生後沒多久,她就從婚姻中逃離了出來,現在女兒已經上學了,經常會問她要父親,她不知如何作答,更不知如何彌補孩子父愛的缺失。
她為我提供了素材,希望我寫點什麼。至於她到底希望我寫點什麼,其實我也不太清楚。
但從小美和我的聊天中,我感覺到一點;獨自撫養孩子,是迫不得已。
剛開始我還不太理解她,覺得離婚了,還可以再找嘛。後來才發現,她並沒有真的離婚,而是從婚姻中逃了出來的。
獨自撫養孩子,是被逼無奈。因為孩子的父親暴力,且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動不動就以死威脅,非要搞得魚死網破。雙方父母,也幫不上什麼忙。
面對孩子的父親,以及這段婚姻,她是無力的,更是恐懼的。求生的本能,促使她狠下心,帶著女兒離開。
可是這個決定也讓她揹負了很大的心理負擔,對於孩子缺失父親這一點,她常常感到愧疚。
但我想對小美說的是:不得已讓孩子缺失父親,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盡其所能的去保護孩子了。
女人在哭silueta mladé ženy
2、理解自己,別讓愧疚綁架了你在這裡,我想講講愧疚。愧疚是在關係中最常出現的一種情感,意思是一方感覺對不起另一方,愧疚是一種虧欠感。拿小美的事情來說就是,她覺得對不起女兒,她覺得自己要為女兒“缺失父親”這件事負責。
愧疚也是道德感之下形成的情感,它是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的,當一個人會對另一個人感到愧疚時,說明他在意另一個人的感受,同時也說明他是具有道德感的,這份愧疚或者道德感會讓他規範自身行為,不去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但是,愧疚感嚴重的人,很容易被愧疚感綁架。被愧疚感綁架後,人的行為就會出現變形。
以小美的事情舉例,當她對女兒愧疚,就會想辦法補償,但這份補償已經不是自發的愛了,而是為了緩解心中愧疚,此時的行為,已經因為愧疚而變了味道。
同時,當她感到愧疚時,還會和女兒走得很近,她會把女兒看作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令人同情的孩子,甚至是一個受害者,從而給予過多的保護。
孩子小的時候,確實是需要保護的,但當孩子漸漸長大,他還需要自由。而愧疚,會讓母親無法做到放手。
另一個可怕的現象是,如果母親對孩子有著太多的愧疚,長大之後,孩子也很容易在關係中發展愧疚的關係模式。他會對母親愧疚,對孩子愧疚。此時的愧疚,就會像“傳家寶”一樣,被傳承下去。
所以,我不希望像小美一樣的女性,承擔太多的愧疚之情。你們更需要理解自己,理解自己所作的選擇。要知道給不了孩子一個父親,能做好母親,養育孩子長大,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3、關注“缺失”會讓人有殘缺感,但人擁有的東西更多接下來,我想聊聊“缺失”這個概念。缺失指的是缺少和失去。我發現,有很多人,會受著“缺失”所帶來的影響,人們會因為缺這缺那,而感到心痛和無力。有些缺失可以彌補,可是另一些缺失卻會像黑洞一樣,把人吸進去。
一個女孩告訴我,她缺少母愛,於是她去指責母親,為什麼小時候不愛她。此時,她和母親都深感受傷,因為她們誰都沒辦法回到過去把曾經的缺失補上。
缺失,成了一個無法被解決的問題。甚至會破壞女孩和母親現在的關係。
我發現,當人們將目光聚焦於“問題”以及“缺失”的時候,會進到一個可怕的怪圈裡面出不來,他會放大缺失的感覺。此時,他不僅缺失了某一樣東西,連同他擁有的東西也將被視而不見。
舉個例子:有的人聽不見,有人看不見,有人無法走路。
假如他們將目光放在自己聽不見、看不見、走不了路上面,那麼他可能什麼都做不了了。他有充分的理由去迴避這個世界,自責或責怪那個讓他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人。
可是,有些東西是沒頭沒尾的,自責會讓他變好嗎?責怪他人會讓他的耳朵聽見,眼睛看見嗎?我們都知道,不會的。
關注缺失,不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好,反而讓他錯失了和美好的相遇時刻。
對於小美來說,給不了孩子一個父親,你還可以給孩子很多,雖然你給的東西無法和“父親”這個人相比較,但誰能肯定你給的一定就比“父親”這個人更差呢?
4、如何彌補孩子父愛的缺失?父愛缺失,不是一個母親能彌補的,放下這個功課吧!這是孩子父親應該考慮的問題,你能做的,始終是一個母親。
當一個母親,想盡辦法要去彌補孩子缺失的父愛的時候,便偏離了母親的位置。對孩子來講,這個損失就更大了,他不僅失去了父親,還同時“失去”了母親。
與其想盡辦法去彌補,不如把自己的本職做好,做一個相對輕鬆、有愛、真實的母親,孩子便可以從你這裡獲得營養,健康的長大。
5、要不要告訴孩子實情?孩子有父親,卻見不了父親,他無法和父親在現實層面連線,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一個人渴望和他生命的源頭產生連線,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我們沒辦法切斷這個本能。
無論孩子是否知道實情,他都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父親,他無法迴避自己渴望父親的願望,除非他壓抑自己,把渴望收藏起來。
作為母親,這個時候可能是很無力的。這個無力,可能也是孩子的感覺。他知道他的父親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可是他看不見,也觸控不到。此時,似乎母親是孩子與父親的阻礙。小美就承擔了這樣一個角色。
對於小美來講,要不要把實情告訴孩子呢?這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確實不太容易抉擇。
不過我想到的是即便小美迴避和孩子談父親,孩子還可以問其他人,他還會有很多很多的猜測。並且,家庭之中一旦有什麼秘密,秘密帶來的殺傷力往往會更大。家長越迴避,孩子就會越好奇。
孩子終有一天,會知道這一切的原因。
關於父親這個神秘人物,終究是小美和孩子無法迴避的話題。既然無法迴避,何不敞開去談呢?
只不過對於小美來說,你需要先面對自己的傷痛和恐懼,這需要做一些準備,等你更有力量,內在更穩定的時候,再去告訴孩子實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