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帶孩子在樓下游樂場玩,無意中聽到幾個媽媽在談論孩子零花錢的使用情況,覺得很有意思,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話題1
媽媽A:你們一般給孩子多少零花錢啊?
媽媽B:一天10塊。
媽媽C:我們20。
媽媽A:啊?那我們一天15也不少啊,孩子這幾天在家鬧著要漲零花錢,我和他爸該說的說了,該嚇唬也嚇唬了,還是不行,昨天還威脅我們不去上學了。
媽媽D:不會吧?我們大的都上初二了,到現在還沒怎麼給過零花錢啊,吃喝都是家裡的,要買什麼直接和我們說,我們給他買好。
話題2
媽媽B:那你們是一天一給還是一個星期一給?
媽媽A:我們每天晚上睡覺前給他第二天的。
媽媽C:我們一個星期一給,總共給150。
媽媽B:我們原來沒什麼規律,但最近他要求每天給,你們說有沒有問題啊?
話題3
媽媽B:你們這個錢和學習掛鉤嗎?
媽媽A:就是因為這個事啊,這次期中考試進步了10名,就要求我們給他漲零花錢。
媽媽C:我們沒有,每週都很固定,只不過學期末如果考得好會帶他出去吃好吃的或買個禮物。
媽媽D:聽你們這麼一說,我都有種虐待我們家孩子的感覺。......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中考,除了每天30的零花錢以外,每月的月考達到要求還要獎勵500元,考上高中又是另外的獎勵。問題是小夥子最近很逆反,不僅談了個女朋友,成績下降很厲害,而且還以讓父親戒菸,替其保管的藉口,把煙拿到學校搞社交去了。朋友問我怎麼辦,要不要把錢給控制起來。
如果孩子做點家務或者學習有點進步就付錢,可能隱藏著這樣一些問題:一是:把親情關係降低到商業關係,把親人間的互助處理成利益交換。
這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且會削弱兒女和父母的感情。中國人一直講究孝敬父母,追求家庭氣氛的溫暖。
而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為什麼被人稱作老年人的地獄,許多老人有兒有女,卻在孤寂中死去,我認為這和他們早早把市場法則引入家庭生活有關,文化總是有它的因果關係的。
二是:容易培養唯利是圖的心理。
我的一個親戚,他曾一度對孩子實行以勞計酬的政策,規定洗一次碗多少錢,擦一次地多少錢,洗一次衣服多少錢。到最後他發現,孩子幹什麼都要問有沒有錢,哪怕是很簡單地扔一次垃圾,也要問這個給多少錢。
孩子按勞取酬的習慣確實培養出來了,但唯利是圖的心理也開始露出苗頭。
三是:會導致兒童對勞動產生負面認識。
兒童本身是喜歡勞動的,如果因為孩子幹了一點活,就要付他報酬,這其實暗示了勞動是件苦差事;而且,孩子的天性願意討家長的喜歡,如果他的勞動給父母帶來了快樂,孩子內心是比得到錢還快樂的,這種快樂,更會刺激他對勞動的熱愛。
而付錢既消解勞動的價值和快樂,也消解他為父母做事的興趣。
事實上,並不是西方人都贊成孩子幹家務付報酬的行為。美國名師雷夫老師認為:“小孩子做家務事就給零用錢固然很好,畢竟我們的資本主義就是這麼運作的——用工作賺取報酬。但用禮物或金錢換取孩子良好行為的做法就很危險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給予獎賞。”
我認為,孩子身上一切應該培養的好品格都不可以用錢去購買,凡能用錢買到的,都不叫教育,都是暫時的成果,無法內化為孩子自己的品格和習慣。
比如有的家長用錢來刺激孩子的學習,孩子考好了就用錢獎勵,或是規定考到多少分給多少錢。這些做法從短時期來看可能有效,從長遠的培養目標來看,則只能造成消解。
曾在網上看到一則訊息,一位母親為促使其上小學的孩子好好學習,按成績劃定了獎金標準,考得越高獎得越多,所以孩子寫了篇文章《搞好學習是我的生財之道》。
我很擔心,假如這一做法一直持續下去,恐怕孩子的學習動力會越來越弱,生財之道也越走越窄了,而且整個的價值觀也會遭到扭曲。
家長如果認為花錢可以買到孩子的勞動好品格、學習好習慣,事實上你最直接的訴求就是:錢是萬能的。
那麼孩子就會接受這個觀念,他以後就可能花錢買友誼,花錢買事業,花錢買愛情……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中,他的一切事務都和金錢方面的獎懲掛鉤,那麼他在未來很可能會把一切關係都處理成金錢關係。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零花錢一輛早高峰的公車上,投幣箱前站著一位身穿校服的小胖墩,每上來一位乘客,他就把錢收了,然後用自己的學生卡把卡刷了。這是發生在手機支付還沒這麼發達的幾年前的一件真事。
小時候,父母都不怎麼給我們零花錢,於是放學後或假日裡,我經常和一群小夥伴到街上撿廢品,有時甚至會到一些無人看管的廠里弄點廢鐵出來換取一些零花錢,然後買顆糖果、冰棍或者到遊戲廳裡快活一下。那種刺激和愉悅現在想起來還意猶未盡,雖然明知道那樣的行為不對,但卻禁不起由此所帶來的誘惑。到了初中,下課後看著別的同學從超市買回來的飲料,再看看自己帶的涼白開,除了默默舔舔嘴脣,只有硬著頭皮說飲料都是色素,不健康。
所以,如果只單純地問孩子需不需要零花錢,我會毫不猶豫地給出肯定的答覆。
孩子為什麼需要零花錢孩子在小學階段要零花錢,無非幾個用途:買零食、玩具,收集自己喜歡的小物件(如遊戲卡片等),遊戲充值等。這些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很核心的需求,即孩子的全能感(無所不能感),這個時期也正是孩子慢慢從幻想走向現實的時機,孩子通過用錢去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不再是隻靠想象或動動嘴巴就能得到自己心愛的物品了,而零花錢則很好地充當了這個媒介,讓孩子更好地回到現實的世界中。公車上的小孩或那些偷拿自己父母錢的孩子,雖然行為上很不可取,但卻是由內在發展動機所決定的,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同時也要提供足夠好的途徑來過渡這一時期。
孩子步入青春期後,你不給他一點零花錢,他都不好意思出門。這個時候的零花錢對於他們而言,一個方面是要滿足社交的需求,另一個方面是需要滿足自戀的發展。而社交的背後還有一種歸屬感的需求,無論是同伴間一起去網咖,還是去看漫展,他們都需要這樣的方式來互相表明身份和確認大家是一夥的。這個年齡的青少年都喜歡出風頭,很享受自己比別人強一些,零花錢在某些方面可以很好地滿足其需求,因此,如果都已經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了,身上還沒有一定的零花錢,對其自戀的發展是會有影響的,不一定需要用,但一定需要有。
零花錢該怎麼給零花錢首先要根據家裡的實際情況來定,而且也需要讓孩子清楚家裡的大概經濟狀況,既不要誇大,也不要隱瞞。一對家庭比較富裕的教授夫妻,為了貫徹“窮養兒,富養女”的信條,從小對兒子說家裡沒什麼錢,為了孩子能多讀點書,家裡連電視也沒買。兒子一直以為家裡比較窮,就連父母送其參加一個夏令營都感到非常內疚,覺得自己不值得。過分誇大只會給自己挖坑,過分隱瞞只會讓孩子內疚,影響其自戀發展。
其次,零花錢不應與學習或做家務之類的事情掛鉤,這樣做不僅會影響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削弱做家務原本帶給他們的勝任感和責任感,同時還會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建立。與此同時,把零花錢和其他事情分開也是培養孩子邊界意識的過程。
至於是每天給還是一次性給,這個完全可以和孩子商量,如果你擔心孩子一次性把錢都花完,那麼就需要讓其承擔相應的後果,前提是你已經把相關利弊都明確地告訴了他,同時要嚴格按照規定來執行,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孩子的表現或自己心情的好壞來決定到了時間是否給其零花錢。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提前培養孩子有計劃地管理和使用金錢是必要的。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既然給了孩子零花錢,就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孩子需要和父母彙報每一分錢花在哪裡了,這種監視和控制會剝奪孩子享受花錢的樂趣,甚至無法對金錢產生好感。
給孩子零花錢是一把雙刃劍,給對了,家庭和睦,萬事順心,給得不對,家裡雞飛狗跳,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