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其實就是你的鏡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作為你十幾年養育的成果,你對他大吼大鬧,他就對你大吼大鬧;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了。當我們家長真正了解了不好好說話的後果時,大部分家長也許會有所思考。

“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去掃大街!”“瞧瞧你這樣,以後肯定會被人打死才後悔!”

學習哥在高鐵上曾聽到一位乘客大罵她讀中學的兒子,說他不務正業,總是在外邊混。學習哥在這位媽媽離開的間隙,問那個孩子,“為什麼你媽這樣罵你,就不能聽話一點嗎!”

他說,“因為他們說的話,讓我覺得難受,罵我,我反而覺得好受些。他們永遠覺得自己是對的,而且總是一種不可置疑地態度。”

“而且就算錯了也不會承認,也不會道歉。最主要的是,我不想說,因為不管我怎麼做,他們都不會滿意,還總是被罵!”

不得不說,他的叛逆的確讓父母不省心。可父母的語言暴力,又何嘗讓他好受呢?

在知乎上,有這麼個提問:父母的語言暴力,對孩子有多大的傷害?

一位網友是這樣回答的:

父母的語言暴力,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無論孩子犯錯與否,父母都應好好說話,大吼大叫不僅對改變孩子的言行無效,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傷害。

有一個實驗火了:這個實驗是在阿聯酋的宜家:給予這個植物負面資訊持續30天,這個植物竟然死了。

他們在店裡挑選兩株一樣的植物,在相同的環境裡,同樣的水分,同樣的光照,同樣的肥料。而在這些同樣的生長環境中,唯一有一個變數,那就是遭受不同的“聲音”。

其中有一株植物每天都是聽著人們對他們辱罵、貶低的話語,而另一株植物則聽到的是正面積極誇獎的話。實驗最後30天,出現了驚人的變化。

在這生長環境相同的情況下,飽受語言攻擊的那株植物,竟然枯萎了,而另一株在誇張的環境中長得越來越好,還冒出了新芽。

這個實驗真實讓人大跌眼鏡,不禁讓人想到教育的過程中,語言的力量是如此強大。

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中的語言,其實對孩子的情緒影響非常大,就如同這些植物一樣,被因為不同的語言而演變出不同的狀態。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孩子的心理產生自卑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是由於身體缺陷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成長環境造成的。

比如,家長對孩子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會認為,生活充滿了苦難,因為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一種敵對的情緒。

父母的脾氣和性情關乎孩子一生的幸福。習慣於大吼大叫的父母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最終導致他們安全感缺失,變得敏感而脆弱。

Diane Dweller寫過自傳《媽媽、狂躁與我》,文中她回憶了自己從小生活在對媽媽的恐懼之中。

她的媽媽非常暴躁,會毫無理由地對她和姐姐發脾氣,大吼大叫更是家常便飯。

為了在家庭當中得以“生存”,她拼命地去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更是毫無底線地去滿足母親所有的要求,可無論做得有多好,母親總有理由數落她、挑剔她。

她永遠都達不到母親的要求,她每一天都活在自我否定的陰影裡。

在她17歲那年,她遇到了比他大八歲的Tony,Tony對她關懷備至,給予了她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幸福,她想,原來在母親眼裡一無是處的我,竟然也有人愛。

從來沒吃過糖的人,感受到了糖的甜,她迅速墜入愛河,和Tony結婚。

為了緊緊握住這顆來之不易的糖,她拼命對丈夫好,可丈夫仍然不滿意,經常指責她、罵她沒用。

她逃離了母親的“深淵”,卻又落到了另一個深淵裡。也許是受母親的影響,她常年都覺得自己很差勁,不配得到愛,即使是丈夫的錯,她寧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願意離婚。

母親常年的打擊和大吼大叫,讓Diane Dweller特別缺愛,為了得到更多的愛,她變成了討好型人格,只有不斷地去滿足他人,才足以換回一點點的愛和回報,直到成年後,組建新的家庭,這種性格都沒有改變過。

暴力的教育,不會結出美德之花,智慧之果,而是會結出殘暴之實。當你用語言暴力作為教育手段,你就已經悖離了教育的初衷。

最近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張令人心驚肉跳的動圖:

在國外有一位父親看到兒子終日沉迷於電腦遊戲,無所事事,於是氣不打一處來,拿來一把上膛的手槍,放在兒子面前,並怒不可遏的說道:“有種你就別活了!”

誰知就在這個父親轉身的一瞬間,兒子真的扣動了扳機,等父親回過神來,兒子早已癱倒在地上,沒了生命體徵。

誰也不知道這個年輕人生前正經歷著什麼,或許他也曾陷入自責的泥淖,無數次捫心自問:自己為什麼這麼不爭氣?甚至已經想過自殺來了結。

恰好在這個節點上,父親一句“有種你就別活了”成為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沒有一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這些傷害性語言的產生呢?

家長可以嘗試從表達上來進行改善,在說之前,進行思考,整理和組織一下語言。

比如孩子週末在家把房間弄得一團糟,家長反覆提醒孩子收拾,可孩子卻忙著打遊戲,毫不理會,這時候,大多數家長可能會生氣,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對比兩種表達方式來看,孩子肯定更願意聽第二種溝通方式的話。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幸福快樂,為孩子費盡心思,精心安排。但從當今社會的現狀來看,傷害孩子最多的,其實是父母。愛沒有錯,錯誤的是愛的方式,希望每個家長都能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

我們看到孩子錯誤的時候,要先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初衷。

泰國拍過一則廣告,媽媽們在等孩子們放學,孩子們來的時候,都一身爛泥,髒兮兮的,媽媽們見此都驚呼,無一例外地對孩子大吼:

“我的天!媽媽最討厭你髒髒的了!你去幹什麼了!”

但沒一會兒,媽媽知道了孩子邋遢的真相。

原來,孩子們在來的路上,看到一位老爺爺的推車壞在了泥地裡,車上的東西灑落一地,為了幫老爺爺搬東西,才把自己弄得一身泥的。

媽媽們看完後,都很感動,但也對孩子特別愧疚。她們眼中的孩子調皮搗蛋愛闖禍,可這些孩子們比她們想象的都要善良和天真。

下一回,不要忙著指責孩子,也許他的初衷會感動到你。

當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後,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我們要溫柔且堅定。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兒上學總遲到,老師找了孩子媽媽談話。媽媽知道了以後,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心平氣和地問他:“為什麼你那麼早出門,但是總遲到呢?”

孩子見媽媽沒有責罵的意思,就放心地說出實情:“我在河邊看日出,太美了!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

媽媽聽完就笑了,第二天陪著孩子一起去河邊看日出,看到眼前的美景,媽媽也感慨萬分:“兒子,發現這麼美的風景,你真的太棒了。”

這一天,孩子沒有遲到。放學回家後,兒子發現書桌上多了塊精緻的手錶,手錶下還壓了一張紙條,是媽媽寫給他的:“因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你說是嗎?愛你的媽媽。”

從此,孩子很少再遲到了。

教育家愛爾維修說過:“人剛生下來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為天才,有人則變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當,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

溫柔善待每一個孩子,給他們的心靈築上最堅實的防護,讓他知道:有爸爸媽媽託底,爬再高也不用怕墜落,走再遠也不用怕迷路。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身高受阻,比同齡人矮半頭?這個育兒知識得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