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來到人世時,最先接觸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並在他們的身邊逐漸長大成人。
所以,教育學家認為,孩子最早受教於父母,從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教育要從家庭開始。
孩子在兒童期就會形成一些優良的品行,同時也包括一些性格缺陷,而且不會輕易改變。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從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童年時雖然接受的是封建教育,但有幸遇到開明的啟蒙老師壽鏡吾。
壽老師不僅學問淵博,還很有教學方法,他對學生嚴中有愛,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像其他的私塾先生那樣嚴苛刻板,也很少使用體罰。
在這樣寬鬆的氛圍中,少年的魯迅經常流連在生機勃勃的百草園中,生活得快樂和自由。從“三味書屋”中走出來的魯迅,形成了獨立和勇敢的人格,最後成為一個大文豪,這源於童年生活對他深刻的影響。
在現實中,也不乏對孩子充滿愛心但寬嚴有度的父母,他們培養出的孩子很有責任感,與壽老先生的教育可謂是異曲同工。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的意義在於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為他的人生打好基礎。
魯迅先生的經歷,為這種觀點做了最好的詮釋。
那麼,為什麼說兒童階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呢?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美國哈佛大學埃裡克森教授認為,人生包括童年、青年和成年等幾個心理演變時期。在童年時期的幾個階段,正是身體發育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受到不同的教育,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和表現,不但會影響著其性格養成,還會對其今後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
在孩子出生至1歲半時,他對人已有了初步的印象,正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信任感的時期。如果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撫,他會在內心產生深刻的信任感。
相反,一旦經常受到父母的漠視和打罵,則容易產生信任上的衝突,從而從思想和行為上與他們疏遠。
父母要注意的是,信任是人格中優良的品質,不能被人輕易摧毀,獲得孩子的信任後,才可能讓他從內心產生接受的願望。

孩子在1.5至3歲時,逐漸開始接觸越來越多的事物,已具有基本的自主能力。他們對想做的事有具體的想法,並能決定自己的行為。
父母要讓孩子相信自己,養成堅持下去的習慣,不輕易懷疑自己,這有利於培養他堅強的意志,從而積極地應對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長到3至6歲的孩子,主動意識大為提高,喜歡做事並且有目標,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而一旦被人挖苦和嘲諷,就會擔心受挫而失去信心。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善於發現他的長處並及時進行鼓勵,而相對寬鬆的環境更能激發他的潛能,讓他變得更自信,也更容易把事做好。

孩子到了6至12歲,開始接受正規教育,大多需要一個適應的階段。如果孩子比較勤奮,適應能力強,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如果學習負擔過重或者超過能力範圍,會讓他不能適應而產生自卑心理。
所以,父母對孩子不能施加過多的壓力,即使偶有犯錯或者沒有達到目標,也不要批評太多,只要循序漸進,很快就會度過這段困惑期。
按照埃裡克森的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當遵循自然的規律,順應他的年齡特點進行適當的教育,不能磨滅孩子的天性或者代替他們成長,這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對其成長沒有好處。因此,父母要從中得到啟示,重視孩子童年的教育,並採用正確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得到健康和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