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書是用來做什麼的?書不是收藏品,書是用來讀的!

  《聽兒歌》是大約十年前買的,當時還附贈有光碟,說話還說不囫圇的小丫跟著唱啊唱啊。

  時光濾鏡濾去了帶娃的煩躁,只剩了親子共讀的溫馨美好。

  “小老鼠,上燈臺”,小丫學的第一句兒歌,她總是讀成“上燈cai”……

  教了很多次,改讀成了“上燈cai噯、噯、噯……”

  把“噯”聲拖得很長,於是她外公心疼地說:“別唸了,別唸了,小丫兒快喘不過氣了!”

  最終,放棄糾正那個字,隨她怎麼唸吧,只要跟著咕嚕就好了,念熟了再看。

  唸啊念,書翻得卷折起毛,她不僅能念準音,還能背下那些兒歌了。

  小孩子長起來真快呢,總覺得她會一直是個啥也不會的小不點兒,轉眼已能對著大人吧啦吧啦講些歪理。

  今年要看些紙質書靜靜心,可很多書看下去,難以靜心,還鬧心。

  又重翻些名人傳記來看,可是名人的婚戀故事讓人看了後總有如鯁在喉之感。

  要麼風流一生,卻沒有知心人;要麼有知心人,卻無法相守到老;要麼能相愛相知相守,可終究被迫分離。

  而這些故事中,最令人難受的是為了家族利益去聯姻。

  聯姻真能壯大勢力嗎?多少舊貴族是因為聯姻還衰落得更快呀?

  彼此皆在強盛向上發展期還罷了,一方走了下坡路,還是不要去攀附為好。

  比如王獻之,最終也沒能挽住王家頹勢,還搭上一生幸福。

  把希望寄託於攀附,真是沒志氣,如果王家人都有志氣些,不把壓力和期望加於一人的婚姻上,或許更能在朝堂大事上有所作為。

  成人世界的紛紛擾擾總是讓人不舒服,即便在書裡,也是憋悶的。

  偶然瞥到這本兒歌書,彷彿一股清新的風撲面而來。

  那些從民間口語轉化而來的句子琅琅上口,鮮活有趣,有著源於生活的旺盛生命力!

  獲得功名利祿才算成功?能把握人生方向,獲得平靜愉悅才算成功!

  沒有活力的文字,再華麗也只是陰森森的死物,如同金屋玉堂中慢慢腐朽的精美傢俱。

  小丫見我捧著一本兒歌書看得津津有味,笑我:“媽媽,你怎麼變幼稚了?”

  我反問:“那成熟的人該讀什麼書?”

  “名人傳記,生活經驗論,職場法則一類的吧……”

  “等你真正成熟了,才會懂很多兒歌能傳唱千年是什麼原因。老於世故,不如留一顆赤子之心,有赤子之心才能生生不息。”

  小丫吐吐舌頭,不願聽我的,也不反駁我,接了書過去看。

  翻到最後一頁,看到她初學寫字時“畫”的字。

  “哈哈,我寫的啥呢?我還發明瞭天書啊!”

  那時,她不肯讓大人握著她的手教,要自由發揮。

  總是五指齊攥著筆,偶爾還用左手幫忙,下筆從右往左劃拉著。

  聽著《搖到外婆橋》那首兒歌,她問:“糰子是啥做的呀?”

  “是糯米粉加糖、加菜、加芝麻呀這些做的。”

  她托腮想了想,看看那幅圖片說:“糰子是外婆用手做的。”

  “是呢,很多很多好吃的,都是外婆用手做的。你要怎麼感謝外婆?”

  我欣喜又期待地看著她。

  小丫沒回答,滿臉嚴肅地一筆筆湊出個“手”字。

  她現在再看看那個字,半捂著臉說:“媽,我記得你看了這個字,把我猛誇了一頓,想起那些誇的詞兒,好想鑽地縫呀。”

  “是寫得好呀,我們的手和我們的心一樣重要,心連著靈魂,手是保持靈魂純潔的靠山。靠什麼都不如靠自己雙手!”

  小丫咧咧嘴,乾笑著,她快12歲了,是有自己想法,可對於自己想法是否正確,還不確定、也不堅定的時候。

  這個年齡段兒的孩子,已經開始有叛逆心,只是表現還不明顯。

  我問她:“是不是覺得媽媽的話聽著彆扭,有股酸酸的土味兒?”

  她擠出個大大的笑容,討好地說:“沒有,沒有聽著彆扭,媽媽的話深刻有哲理。”

  敲她腦門兒一下,拽回《聽兒歌》,告訴她:“少哄我了!只要你能明白媽媽不會害你就行了。”

  “哦。到底怎麼算成熟,怎麼算幼稚?”她神情認真。

  “成熟是大智若愚,幼稚是自以為能算盡一切。”

  她聽得神情茫然,但聽不懂也沒什麼,在她腦海中留個印象已經可以。

  有些話,要多年以後才能懂得;有些書,也要經過時光淘洗才能見到光彩。

9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變相把尿”有多坑娃?看似娃不愛尿褲子了,卻存在著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