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看到一個小男孩,因為媽媽說的話而崩潰大哭,媽媽對他說:我是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的!結果孩子只注意到了字面意思,還說媽媽在坑他。孩子確實理解錯了,他並不知道小時候父母是怎樣照顧自己的。

養娃的過程中家長確實與孩子的“屎”和“尿”沒少接觸,不僅平時要餵奶,還要清洗孩子尿溼的褲子和床單。

小嬰兒尿床大人都能理解,畢竟他還小不會表達,只要給他穿上紙尿褲就好了。不過也有家長不想讓寶寶的屁屁悶在紙尿褲裡,於是選擇把寶寶抱在懷裡“把尿”。

對於還不會坐的小嬰兒來說,把尿會影響孩子的脊柱發育,和身體健康。當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這種行為不好,開始改變了做法,摒棄了傳統的把尿方式,卻出現了“變相把尿”,給孩子帶來了更多的不利影響。

孩子被奶奶帶後,更愛尿床了

糰子1歲時,我因為工作原因把她送到婆婆家住了一段時間,等我忙完工作把糰子接回來住,發現她總是尿褲子

原本晚上會睡整覺,不穿紙尿褲也很少把床尿溼,從婆婆家回來後尿床次數也增加了。剛開始我還以為是孩子在婆婆家住得不適應,直到有一天婆婆來看孩子,我才找到尿褲子的原因。

我在廚房裡給婆婆準備飯菜,聽見婆婆說:大孫女兒,奶奶帶你去“噓噓”;準備開飯時,婆婆又領著女兒去衛生間。吃完飯後,大家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婆婆再次帶著女兒去“噓噓”

我大概算了一下,每次婆婆帶團子去“噓噓”,間隔不超過一小時。其實我知道婆婆是出於好心,既不想讓孩子被紙尿褲束縛著,也不想讓他尿褲子,但她做法恰恰就是現在的“變相把尿”。

所謂的“變相把尿”,就是不斷提醒孩子去衛生間,不管孩子有沒有尿意。

他們會質疑孩子哭的時候,是因為憋尿難受,於是讓大哭的孩子去廁所“釋放”一下。感覺孩子有一會兒沒尿了,就帶著他去廁所“擠”出一點尿。剛剛喝完水,擔心孩子一會尿褲子,就提前帶孩子去衛生間尿一次。半夜孩子睡得正香,擔心他尿床,硬是把孩子叫醒去“噓噓”。

類似這種強迫孩子去衛生間的情況還有很多,不僅老人會有這種行為,很多年輕的父母也在這樣做。表面上看起來孩子真的不尿褲子了,卻無形中帶來了很多弊端。

“變相把尿”帶來的弊端,比尿褲子還多

當家長用“變相把尿”的方式帶娃,娃在自己身邊看不出什麼異常表現,一旦換了環境、換個人帶,孩子尿床和尿褲子的次數會明顯增多,“變相把尿”帶來的弊端不止這些。

▼ 讓孩子形成“強迫症”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即使他已經成年了,還是會在緊張時、或者去重要場合之前必須去一次衛生間。

幾個人一起開心地逛街,他中途會一直感覺有尿意,準備坐車之前必須去一次衛生間。不是在衛生間裡,就是在去找衛生間的路上,折騰自己也折騰著身邊的人。經歷過“變相把尿”的孩子,長大後就容易有這些行為。

因為在他小時候不是主動如廁,而是一直被家長提醒,慢慢的自主判斷能力弱,總擔心自己尿褲子,即使沒有尿意也不停地往衛生間跑,形成類似強迫症心理。

▼不利於大腦發育 自主控制力弱

正常的排尿是在寶寶膀胱充盈時,大腦對此做出反應併發射如廁訊號,從而產生的主動意識和行為。

但被家長“變相把尿”的孩子,很少接收到這個訊號,間接影響了大腦發育,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如廁,也無法很好控制自己,從而造成頻繁尿褲子的情況。

尿褲子是孩子會經歷的正常發育階段,改善這一情況不是讓他頻繁排如廁,而是讓他學會自主如廁,這就需要發家長髮現孩子表現出的如廁訊號

觀察寶寶的“如廁訊號”,引導他自主如廁

在18個月左右如廁訓練就不晚,這時寶寶完全可以坐穩,並能自己走到便盆旁,這時家長再去引導和提醒就。

1. 寶寶突然不動了:如果寶寶玩得正開心,突然在原地發呆,還有夾腿或者岔開腿的動作,說明寶寶有尿意了。

2. 寶寶“打哆嗦”:寶寶在有尿意時,會不自覺的“打哆嗦”,如果周圍環境並不冷,寶寶也沒有受刺激,“打哆嗦”也是如廁訊號。

3. 觀察寶寶體內生物鐘:觀察不好訊號的家長,可以記錄寶寶尿褲子的時間,尋找出規律,人的體內是有生物鐘的,不出意外的情況下,寶寶每天如廁時間是很接近的。

【今日話題】你有過給孩子“變相把尿”的經歷嗎?

#寶寶把屎把尿#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母親吃中藥後母乳餵養,大嬰兒核酸轉陰,“過奶”給藥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