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一家小店吃飯時,碰到一個孩子在寫作業,媽媽在邊上陪著。整個過程,只聽到媽媽在孩子旁邊不停地說著各種挑剔不滿的話:“你是豬腦子吧!”“這都不懂,笨死了,說了多少遍了還不會...”
這位媽媽不管是在對待孩子的態度還是教孩子的語氣上,外人看來都是非常的不耐煩的。說話的分貝高得整個小店的人都聽得到。
小孩子坐在那戰戰兢兢地寫著作業,媽媽在邊上的不斷咆哮讓她非常地害怕,這個樣子外人看著都覺得心疼。
關注教育類話題的父母一定看到過,不管是專家還是老師,都在強調父母對於孩子陪伴的重要性。孩子寫作業、閱讀要陪,玩耍要陪,本意是好的,但放到現實,許多父母卻理解歪了。很多人沒有明白陪伴的意義所在,從而以各種錯誤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反倒是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起了負面作用。
那麼,父母要如何陪伴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才更有幫助呢?
情緒穩定。
孩子的家庭作業是很多家庭矛盾的導火索,還是那種一點就燃的。“如果有家長在陪伴孩子寫作業時,還能夠心平氣和,那麼這個家庭一定是讓人震驚和羨慕的。”“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有位爸爸這麼說。
陪伴孩子寫作業,是非常容易讓家長情緒不穩的。孩子在做作業時,暴露出的各類問題,父母看到後心裡就會非常的焦慮、煩躁,不知不覺中,這種情緒轉變成了憤怒,最後傳遞給了孩子。
煩躁不安的情緒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長此以往,會使孩子身心難以舒展、不能安心專注地去感知世界變化。家長長期如此的陪伴孩子,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今後處理情緒的方式,孩子無形中學到了父母易怒、易暴的脾氣,不利於孩子情商的發展。
陪孩子做作業、玩耍、外出旅行時,父母平和愉快的情緒會給孩子帶來安寧與安全感,孩子更放鬆地探索世界和做自己。
陪伴孩子時,父母需要處理好自身情緒,放下焦慮、煩躁。享受和孩子一起時的每一刻,以一顆寬容的心去理解孩子的行為,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特質。
積極的迴應與全情投入
玩手機、看劇、對孩子的話置之不理或敷衍回答······
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時,並沒有全情的投入,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樣的“假裝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情感上的冷漠和對自己的忽視,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
陳美玲是一位將3個兒子送入斯坦福大學的媽媽,接受採訪時她說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積極迴應孩子的話。
“孩子喜歡問我各種問題,即使再忙,我也不會說讓孩子等一下這類話。有時我在炒菜,孩子們會走來問我一些問題,比如有一次問我:媽媽,媽媽,天空為什麼會是藍色的,為什麼不是其它顏色?忙著炒菜的我根本沒空回答,這個時候,我會把火關掉,說,這個問題問的真好,等下吃完飯我們一起去找找答案。”
想要做到有幫助的陪伴,離不開對孩子的積極迴應和全情投入。
對於孩子提出的各類問題,父母需要好好的回答,在他開心地和你互動時,父母可以努力走進他的世界,跟上孩子的節奏,讓孩子感受到你和他是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裡。這種高品質的陪伴,短短的一個小時也會勝過一天的心不在焉。
不過多的干涉。
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以為陪伴孩子就是時刻圍繞在他身邊,幫助孩子解決各類問題,提前預知各種麻煩。孩子不喜歡嘮叨,父母們卻嘮叨個不停。
別跑太快,別摔跤了,不是這麼放的,我放給你看,要不要喝水······
一天下來,父母精疲力竭,孩子卻並不能體會到父母的關心,反而討厭父母不能讓自己好好的玩。這類保姆式的陪伴請停止。
父母們不要一味地去幹涉孩子,孩子真的需要幫助,父母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就可以。
蒙臺梭利曾說:“除非孩子邀請你,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不必要的干涉會起到限制孩子發展的反作用,不僅容易破壞孩子的注意力,還會將孩子的成長節奏打亂。
和孩子一起進步成長
有些父母觀念上總認為對於孩子的陪伴就是要放棄自身的個人空間,自己沒辦法再進步。這種片面的想法不在少數。其實父母在陪伴孩子時,可以專注做自己的事情的,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學習的快樂。
“身教重於言傳”是家長“率先事範”的最好說明。
當孩子看到父母認真工作、專心閱讀、不斷提升自己的樣子,也會自覺向父母看齊,這就是“雙向陪伴”。
著名作家楊絳先生曾表示,自己正是因為從小受父母的影響,才會從淘氣包轉向好好學習的。
楊絳的父親有非常多的藏書,在陪伴楊絳學習時,自己也常常讀書寫字,做自己的研究;媽媽忙著操勞一家子的吃穿用度,只要空閒下來,就會去翻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說,看得津津有味。
楊絳看在眼裡,也學起父母的樣,自己去找父親的藏書來讀,越讀越有趣,從此好讀書,讀好書讀得入了迷。
父母在陪伴孩子時,不能忘記自身的成長,和孩子一起努力進步,是一件非常美好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