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侄女5歲了,是個聰明而敏感的小姑娘。每次帶孩子和她一起玩時,一開始都玩得很好,但是最後她總會覺得自己媽媽被我女兒分享了而感到不開心。

今年“五一”的時候,她被爸爸不小心用單車把腳劃傷了。傷勢並不嚴重,但她一直拒絕走路,要求爸爸或者媽媽抱著,傷好很久才肯下地自己走。

她媽媽苦惱地說,不知道做錯了哪裡,讓孩子這麼沒安全感。生活中孩子媽媽一直都對孩子特別溫柔,爸爸雖然有點急躁,但也很喜歡孩子,夫妻倆都覺得沒有什麼事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是一個人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屬於內在的精神需求,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安全感缺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安全感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一個孩子在生命的前期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那麼這個孩子從嬰兒期到老年就會一直以各種方式尋求安全感,而無法顧及生活中其他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6歲前是孩子建構人格的時間,在這六年裡,孩子會把發展人格的內在力量和機制都用來獲得安全感。由於孩子獲取安全感的方式是讓自己處於恐懼中,所以表現的方式常常會讓大人不解。

在7-14歲時,如果孩子沒有獲得安全感,那麼他就無法發展自信和信任的品質,而用這些寶貴的時間繼續尋求安全感;如果依然不能獲得,孩子就會放棄,變得畏縮、內向、不快樂。

15-21歲期間,如果孩子仍然沒有獲得安全感,這個孩子就無法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進而失去人生方向,變得迷茫,覺得生活沒意思,對生活沒有信心。

21歲時仍然沒有獲得安全感,那麼這個人在21-28歲期間就無法進行冒險,無法獲得承擔家庭重任的力量和勇氣。

28-32歲是人生最艱難的時間,這個人會感到苦難重重,無法獨立生活,無法發展自己的事業或者一心只顧事業,無法擔起家庭的重任或者完全控制家庭成員。

到了60歲,沒有安全感的人會抓住兒女不放,要求他們什麼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而自己往往疾病纏身。

“過度撫養”為什麼會造成安全感缺失

大家普遍認為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大都是因為父母冷漠、對孩子不尊重、不關心、不負責,沒有給予孩子成長需要的溫暖造成的。

教育專家李躍兒老師在《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提出“過度撫養”也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

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一直生活在水的世界中,不用肺去呼吸,也不用嘴巴去吃飯,身邊的物質很簡單。當孩子突然降臨到四周充滿物質的世界後,從一開始只能看清媽媽的臉到看到越來越多的物質,進而了解這些物質之間的關係,了解它們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學習的模式是生命的本能,而學習的過程是需要成年人幫助的。

在孩子進入這個世界的過程中,父母及其他長輩給孩子的愛往往太多、太強,又不知道如何收斂。在給孩子介紹這個世界時,需要讓孩子探索很多事物,可是孩子們通常只會注意到父母和父母的愛。

其他物質都是可視可觸的,因此會有邊界,而愛和關注是一種感覺,當孩子一直獨享父母給予的這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在孩子心中佔有非常大的空間時,父母一旦對別的孩子或是物品表現出一點點愛,都會被孩子放到無限大。這會喚醒孩子的慾望和不安全感,當這種慾望成為貪慾時,就永遠不會得到滿足。

5歲的侄女見不得自己媽媽對別的孩子好,總是故意要獲得父母的關注,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導致安全感丟失的原因不是家長對孩子關注太少,而是關注太多、太單一造成的,需要成人的幫助。

如何避開“過度撫養”,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1. 多給孩子一些自由

當孩子經常黏著爸爸媽媽,不主動玩玩具,或是找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父母就要考慮是否在養育過程中給孩子的自由太少,比如很少讓孩子在衝突中表達不良情緒;是否很少對孩子進行強有力的工作引領;是否在生活上照顧得過於無微不至。

平時生活中,家長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

第一,要給孩子機會去發洩自己的情緒,如延遲滿足,在他發脾氣的時候平靜地等待,適當地給予共情,喚醒孩子的情緒生命。

第二,在家裡給孩子準備豐富的工作材料,跟孩子一起工作,使孩子發現工作的樂趣,並學會創造性地使用這些工作材料。

第三,反思是否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太周到,使孩子失去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自由。

2. 理解孩子的“與眾不同”

朋友家兒子3歲,據她講孩子可能因為體弱多病,個子小的緣故遇事比較膽小,報了興趣班,別的小朋友都是自己玩,父母在外面等,兒子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每次都叫她陪著一起,不陪就不玩。

李躍兒老師在自己的書中說過,人的本性不同,遇到相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反應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儘量不要把孩子在練習某一個人類具有的天然能力的過程中所反映出的現象,當成是出了問題。比起怒其不爭,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不同。

孩子的成長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他會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這就是兒童心理學所定義“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孩子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援,慢慢地就能夠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群體智慧。

當孩子的表現比同齡人弱時,很多家長會不由自主地保護孩子,希望他將來強大之後再獨自面對外界的環境。這種保護會讓孩子失去解決衝突和困難的機會,也失去了認識自己力量的機會。

在孩子的概念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衝突,都是要由別人去替他解決的。這意味著他認為自己不行,於是就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弱。這種情況下,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再就是避開“過度保護”的陷阱。

3. 提防“被傷害敏感”

大量的案例表明,由老人或保姆帶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安全感缺失的問題。因為老人和保姆帶孩子,會擔心由於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讓孩子受到傷害。他們會有意或是無意地去限制孩子的發展,來保證自己沒有麻煩,這對孩子建構安全感非常不利。

如果孩子大多數時間只跟家裡固定的幾個人在一起,很少到公眾場合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或成人帶孩子時過於謹慎,生怕孩子傷著了,被別人欺負了,孩子就會感受到這種謹慎的氛圍,認為周圍都是不安全的,只有身邊的家人才是安全的,從而形成“被傷害敏感”的心理。

“被傷害敏感”一方面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為它會讓孩子去關注周圍環境的潛在危險,但也會使孩子時刻擔心會不會有危險發生,處於惶恐的狀態。

平時生活中家長要注意多帶孩子出去運動、旅行,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玩耍,生活環境豐富了,孩子的安全感也會逐步建立起來。

4. 對孩子“粗養”一點

一般情況下夫妻雙方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不同。媽媽能夠把內心的感受全部通過自己的肢體和神情表達出來,而爸爸卻往往不善表達。雖然他認為自己也很愛孩子,但看上去卻不如媽媽愛。

對比之下,孩子就會很希望得到爸爸強烈的關懷。這樣的孩子雖然有媽媽細膩的關懷,也會感到失落和憂傷。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體現在幫助孩子成長上,而不僅僅是去示愛。家庭成員的親情和愛的表現方式本來就和社會群體中愛和友情的表達方式不同。在家庭中,彼此之間有很多時候看上去不是示愛的,如兄弟姐妹的打架、取外號和告狀都表明他們關係很好。

父母雖然對孩子很少表現出情意綿綿,但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是最能夠犧牲自己為孩子著想和為孩子的利益斤斤計較的人。所以,在與孩子互動時,可以像好朋友那樣平常。對孩子粗養一點,孩子就不會縮手縮腳。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解讀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捕捉成長的每個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