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孩子的成長中,母親所發揮的作用是相當重要且深遠的。從寶寶出生開始,媽媽就要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從母乳餵養到後天教育,孩子的每個成長瞬間幾乎都會受到母親的影響。

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有82%的母親準備為孩子的成長傾盡所有,同時有三分之一的母親為了養育孩子而犧牲了自我時間。

母子之間缺少界限,你的愛可能太過沉重

曾經,朱雨辰媽媽的一句“我是用生命在愛我兒子!”一度讓親子間的界限感登上熱搜,人們也逐漸認識到親子間界限感的重要性。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了一期綜藝,節目中某臺灣女星對於育兒之道大談特談。她表示,自己很愛孩子,但對於孩子的管教也是非常嚴格的。

當孩子長到11歲的時候,媽媽覺得他應該長得更加強壯,於是規定孩子的飯量要和成人相當。學習上,如果孩子考試考到80分,就一定會遭到打罵。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儘管在一些方面比較嚴格,但在生活中,她和兒子的相處卻欠缺了重要的邊界感。

吃飯時,媽媽不允許孩子夾菜,而選擇為其代勞,休息時,13歲的兒子還會和自己睡在一起,直到孩子有了生理反應,她才覺得和孩子分床睡。這位媽媽並不覺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因為她覺得自己是可以為兒子去死的人!

這句“可以為兒子去死!”和朱雨辰的媽媽所說的“我用生命在愛兒子!”簡直是如出一轍。

親子之間最怕沒有界限感:母子關係再好,這些“禁忌”也不能犯

周國平認為,親子間可以親密,但是不能無間!母子關係再好,有些“禁忌”也不能犯。

1週歲以下的寶寶會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而到了3歲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開始渴望自身的個體性被尊重。同時,孩子的性別意識也在這個時候開始慢慢形成。所以母子關係中,即便再親密也有注意兩點。

1)身體要有界限感

在孩子三歲以後,就會開始關注自身與他人身體上的不同。他可能會在洗澡的時候詢問媽媽男女性別特徵上的差別,這個時候,寶媽應該意識到是時候和孩子分開洗澡,並對孩子的疑問給予解答了。

同時,不在孩子面前換衣服,上廁所要關門,這些實際行動也會成為培養孩子性別意識的重要環節。

2)心理要有界限感

有些母親雖然意識到了與孩子身體方面的邊界感,但是卻忽視了心理方面的邊界感。

她們習慣於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對其抱有高度的掌控欲。習慣於替他安排生活,選擇人生方向。可以說,時下“媽寶男”、“戀母情結”這些在婚戀方面非常不受歡迎的詞語絕大部分都是有此產生的。

母親從對孩子的掌控中獲得了內心的安全感,但是卻忘記了一點,那就是被死死牽住線的風箏是飛不高的。

爸爸媽媽需要意識到,恰當的教育是一場得體的退出,讓孩子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路,而非讓孩子按照父母安排好的軌跡前行。孩子的人生終究是他自己的,也只有自己選擇的,才會甘之如飴,不留遺憾。

父母應該怎樣把握愛的邊界感?

1)少說孩子,習慣傾聽

作家李雪認為中國式父母最缺乏的就是對“界限”一詞的領悟。

父母總是把自己放在發號施令的位置上,滔滔不絕地對孩子進行掌控,父母們把這稱之為愛,但是孩子們卻身受困擾,認為這是父母編織的牢籠。家長們在教育中不妨少說一點,多聽一點,讓孩子有表達自我的自由。

2)多一些鼓勵,少一點代勞

當紀伯倫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時,家長們應該明白,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想法,多去鼓勵認可,與其任勞任怨地默默付出,不如選擇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

叔本華認為,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太近了會彼此刺痛,太遠了又會感受不到溫暖。這樣的觀點同樣適合在母子關係中。

在親子間愛的界限感培養話題中,有一個“界限圓環”的概念,父母成為自己,然後表現出界限感,而孩子活在界限感之中,逐漸成為自己。

顯然,這樣的“界限圓環”使得父母和孩子都可以擁有自我,活出自我。有界限感的愛不會讓孩子覺得壓抑,卻會讓孩子覺得自由而幸福。

大家對於母子間的界限感是怎麼看待的呢?對此有哪些見解分享呢?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討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熊孩子捏碎超市17包泡麵,寶媽反怪工作人員:怎麼不阻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