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了父母,很多人都變得愛折騰。
上次有一個媽媽說,每次給兒子弄輔食,總是想多弄幾個花樣。
有時花了一上午做的魚羹,孩子卻不愛,他反而願意吃奶奶用罐子熬的骨頭粥。
孩子大一點吧,遇到放假或者過節,覺得平時沒有好好陪孩子,就帶娃去外邊下館子。
或者去遊樂場一通玩。
結果有時把孩子肚子給吃壞,或者在悶熱的室內玩得滿頭大汗,最後又著涼了。
平時老人勸說不要太折騰,給孩子簡簡單單吃就好。
當時還覺得是奶奶太摳,不懂得享受。
最後才知道,老人是明白人。
說實話,做爸爸的我也不例外,也是一個非常愛折騰的人。
那時候不知道是剛當爹高興呢,還是經驗不足。
反正是好心做壞事的次數太多。
用老婆的話說,就是想一出是一出,這樣的性格的確給了孩子一些特別的驚喜。
比如本來說好要做紅燒雞翅的,突然想起了冰箱裡有一瓶可樂,上桌時就成了可樂雞翅。
有時一大早跟去上學的小小魚說,今天晚上吃你最愛吃的魚。
結果做飯時在廚房翻到粉絲,臨時改做了蛋炒粉絲。
有時,遇到一場心儀的電影,排期還沒看清,就在家裡吆喝帶孩子去看電影。
結果孩子滿心期待地要我買票,發現離上映還有幾天。
可以想到孩子失望的心情吧。
這就是一個不靠譜的“爹”乾的好事。
最讓人頭疼的是在家裡看電影這件事。
我自己反省了很多次。
因為說好週六是家庭電影時間,所以小小魚那天是可以看過癮的。
但有時會因為一些事耽擱了時間,好幾次是從晚上9點多才開電視。
那一部電影放完就接近半夜12點了。
這樣就影響了他的睡眠時間。
第二天他又一大早會起來,這樣混亂的作息可不行。
會打亂孩子的生活平衡,影響他們的健康。
很多時候,就因為大人的突發奇想,或者圖方便,就給孩子的生活造成混亂,打亂他們的生活規律,真的不是好事。
這值得我們反思。
2
請給孩子有規律的生活。
特別是0-2歲的孩子,一旦養成了好的生活規律。
孩子就不會經常哭鬧,大人要省心很多。
比如孩子幾點起床,幾點下樓玩耍,幾點午睡,何時吃晚飯,何時就寢。
這些如果形成了規律,那就不要去打破。
因為對孩子來說,這些就像屋子裡的牆壁,讓他能感受到安全。
有了規律,就會有秩序感,而秩序感給人安全感。
所以不要對著一個被大人耽誤了洗澡時間而大喊大叫的孩子發脾氣。
因為這不是他的錯,他錯過了那個點,他很難受,很不舒服。
特別是有規律的睡眠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最重要。
我非常喜歡鄉下的生活。
因為它單調,有時會顯得很無聊。
但是過後一看,覺得這樣的無聊還真有點味道。
到了日落時分,大家在小道旁,三五成群地嘮嘮。
而我們那時候準時出去散步,還有一隻白狗在前邊帶路。
每天如此。
有一天因為吃飯吃得晚,家裡又有事,所以沒有出去。
沒想到兒子不肯,一個人衝了出去,說要去河堤上散步。
他已經習慣了這個點散步。
這就是規律的力量。
晚上他也睡得早,有時做夢還能笑出聲來。
倒是到了城裡,資訊太繁雜。
比如從開學到現在,班級群裡的資訊沒停歇,父母跟孩子都要上陣,天天在群裡打卡。
外邊各種招生培訓資訊漫天飛。
而每天上學、學習、放學。
反而顯得是兩點一線的單調。
可多年以後你回憶,會覺得校園的生活,是最值得回味的幸福時光。
不要害怕這樣的單調。
有時,我真的覺得。
看上去是豐盈,反而是一種累贅。
而看上去的單調,反而是一種內在的豐盈。
3
規律能讓孩子更好地學會自律。
比如放小長假或者寒暑假,很多孩子就好像脫韁的Mustang。
還記得上次帶小小魚在老家。
他就跟家裡的姑姑開始一大早就看電視。
要不要裝作視而不見?因為這麼遠回來,放鬆一點沒事。
可我覺得還是不行,這樣養成的好習慣就打破了。
而且還會讓他覺得放假就可以不學習了,上學是難受的,放假才是好玩的。
在小的時候,如果讓孩子養成了這個觀念。
他們就會把在學校裡受到的委屈放大,覺得上學沒意思。
只盼著放假,盼著跟同學一起玩。
所以那天我提醒他,放假也不要忘記了學習,上午還是學習時間,下午可以自由玩耍。
從第二天起,他上午就把作業做完,而到了下午,我也就沒去管他了。
就讓他好好享受一下假期。
當父母能堅持自己的態度,那孩子也不會去輕易地挑戰你的底線。
很多父母說孩子晚上到點也不睡,還在床上鬧騰,怎麼辦?
那是還在覺得自己可以這樣做,或者他在試探自己能不能這樣做。
父母的態度就顯得很重要。
你堅定地告訴他,我們約定時間到了,睡覺的時間到了。
當孩子反抗時,也沒必要打罵。
而是告訴他這是我們的約定,也是你自己答應了的。
如果你這次忘記了,我再讓你玩10分鐘,明天就不能這樣了,好不好?
看到父母堅定的態度,孩子會聽從。
一場對抗就會消失。
如果第二天還孩子還是故技重施,那你就不要再退步了。
你要做的是幫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而不是步步退後地被孩子控制著。
在孩子真正自律之前,父母需要這樣的引導。
4
給孩子一個穩定而溫馨的特殊時光,並讓它成為規律性的活動。
我是做閱讀推廣的,所以經常會跟媽媽們說,儘早幫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因為親子共讀的時光,真的是我跟小小魚之間最美好的時光之一。
雖然現在他已經習慣自己讀繪本故事。
但我還是懷念過去5年陪他共讀的時候。
兩三本好書,然後蜷縮在沙發上,他依偎著我,聽著給他講故事。
或者是在床上,他坐在我的懷裡,給他念故事書。
那時候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給他讀故事,每天都有一個固定的睡前故事時間。
有時我沒空,就是媽媽給他讀。
這樣的堅持,讓他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
現在剛上一年級,一回家就急不可耐地開啟自己的那些故事書讀。
我們要操心的不是他愛不愛讀,而是怎麼保護好他的眼睛,給他找更多的好書。
我前幾天還跟他約定,每週五的晚上,還是爸爸給你讀書吧,這樣就能給他讀孟子,講唐詩,還能給他讀那些中篇的小說。
我有時一想,自己做這樣的決定,也許是內心對共讀時光的懷念,也是不想讓孩子這麼快長大吧。
因為再過幾年,家裡的那些書,他自己就能全部獨立閱讀嘍。
空留我這個老父親,跟在後面,也讀讀他讀的那些書。
有時,我們急著給孩子這個那個,生怕孩子比其他孩子少。
我們操心這操心那,生怕孩子受委屈。
可實際上,孩子需要什麼的生活?
我覺得就是有規律的生活。
擁抱單調,沒必要去造太多人工的豐富出來。
在這焦慮成風的當下,父母自己內心所持的想法,所做的事,會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所以,你是怎麼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