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術,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自古以來的能建功立業做大事的人,不僅具有非凡的才能,也一定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自制力強的孩子做事情才會可能堅韌不拔,堅持到底的去深究同一個問題,成功的機率才會更大。
也許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太小,想吃就吃想玩就玩,這本就是這年齡該有的樣子,不需要培養自制力,或者認為孩子大了自然就會有了自制力。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幼兒園或者小學的孩子沉迷手機動畫片,早上睡懶覺不起床,學習東西虎頭蛇尾,上課精神不集中等,這都是屬於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即使有些孩子天生智商高,聰明,但是自控力太差也會很難做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因為天賦從來不等同於能力本身,一個人能否成功,更多的是取決於他的自制力,而非智力。
例如:在一新聞中一男生兩次高考進入浙江大學,卻兩次被勸退,原因都是因為痴迷於手機遊戲。
他可以輕鬆考入名校,可名校有名校的要求,自己控制不了,只能走人,最後去當兵,然後回來又參加高考。
雖然已經開始醒悟了,但路途卻遙遠困難了許多。
自制力+堅韌不拔=成功
俗話說:“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
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
而有了志氣就需要靠自己的自制力加上堅韌不拔的精神去努力上進,成功是遲早的事情。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做事功敗垂成,不是因為他們不具備才能,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
人各有志,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可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願。
而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必不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
所以,光有“超世之才”,但沒有“堅韌不拔之志”,是什麼也做不成的。
這個堅韌不拔的途中少不了自制力,少不了對自我行為的約束能力,若是被途中美景吸引停滯不前,結果又是另一個樣子。
那麼,什麼是自制力呢?
自制力是指一個人能約束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使自己的活動能夠朝向特定的目標發展的心理準備狀態。
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能夠拒絕誘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二是能夠為了長遠的利益,延遲滿足。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年發生的一起12歲兒子殺死母親的新聞。
2016年,吳某康的母親生下弟弟,因為爺爺奶奶年齡偏大,帶不了孩子,母親不得不留在家裡照顧弟弟,讓父親一人在廣州打工。
相對於爺爺奶奶散養式的教育,母親則要嚴格得多。據多位親屬說,吳某康經常與母親吵架,有時甚至出手打母親。而爭吵的起因往往是玩手機和要錢,母親不想他沉迷於手機遊戲,也不願意給他過多的零花錢去買檳榔和煙。
吳某康的爺爺記得,吳某康是在9歲左右迷上手機的。周圍的親戚朋友誰手裡有手機,他都會去要來玩兒。“放學回來書包一丟,就開始玩手機。”有時候玩到很晚他才開始寫作業,而總是一邊寫,一邊用手機找答案。
吳某康的伯伯看見他每次開啟手機都無法自拔,不強制拿走手機他就不會停下來。“有時候整天拿著他媽媽的手機玩遊戲,感覺離不開它。”
而吳某康殺死自己母親後,面對親人的痛苦和疑惑,他顯得若無其事。他承認自己錯了,但不是什麼大錯,“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談到12歲的吳某康,村裡很多人都有些害怕。 “警察帶著孩子回案發現場瞭解情況,他居然還在樓下笑,臉上沒有一點害怕的表情”。
鄰居回憶說“他爺爺也不批評他,指認現場時,他爺爺還摸了摸他的臉。”
這就是隔代的溺愛。導致母親嚴厲時,他卻受不了,可見孩子的童年教育有多重要,自制力有多重要,孩子在童年開始迷戀手機時,爺爺沒有阻止,沒有教育他學會自控,長大了沒有自控力的孩子太可怕了。
我們的自制力不是與生俱來,因為人的本能是趨樂避苦的,凡是需要自制去維持的行為,一定程度上都跟當前的心理首選相沖突。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對孩子自制力的培養越早越好。
自制力培養的五個方法建立規則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我們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教育時,都會給孩子建立規則。
但是很多時候因為孩子小對於孩子的行為我們總是容易表示理解,然後造成有規矩沒執行的狀態。
我們最好要求孩子要做到的事就必須做到,不能做的事情就一定不能做,有合適的規則再經過多次訓練,然後逐步把外部規則內化為自覺行為。
強化意識當孩子按照規則處事做事時,對這一個行為得到了好的結果,我們就要進行獎勵和讚揚,以後這樣的行為就會更多的發生。
當孩子不按規矩辦事,胡亂搗蛋時是不會得到好的結果,以後應該就會減弱這些行為的發生,可透過懲罰、批評等方式去減弱。
這就從兩個方向去強化了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
那麼什麼情況下應該被懲罰呢?
對於小孩子而言,我們只需要對他違反常規和道德的壞行為進行懲罰,比如:故意打人、罵人,說謊話、髒話,嚴重違反紀律,違反班規園規,將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等。
暫時冷落在孩子違反規定,犯錯時,可以暫時冷落他,收回對他的愛。
在幾分鐘、幾小時內對孩子表現出嚴肅或者不高興的表情,不說話不批評,不做身體接觸,讓他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對的。
暫停行為暫停是一種臨時性的懲罰方法,當孩子犯錯時,讓他單獨呆一會,限制他的自由。
這種方法尤其適合脾氣暴躁的孩子,它可以抑制火氣,暫時冷靜。
對於脾氣暴躁的孩子,性子一般比較急,在面對突然的批評會反抗的厲害,家長平和的讓他面壁思過一定時間,他會更容易去冷靜的想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
以身作則自控力的培養不僅僅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僅僅是讓孩子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機,痴迷遊戲電視,而父母卻下班回家就已經痴迷進去了,這將是給孩子做的不好的榜樣。
就如這兩年的新冠病毒疫情需要大家少出門,少聚集,戴口罩,如果家長都不帶頭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對於貪玩的孩子,他更願意跑出去敞開的玩,更不會戴口罩。
以身作則這點是很重要的。
對於家裡自制力差的幼兒,我們從這五點下手去培養,堅持下去相信會有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