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有句老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對於競爭日益增大的社會而言,這句話仍有一定道理的。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幾乎可以說是人人都要必備的生活技能。
朋友的女兒妞妞今年上的幼兒園,本以為孩子上幼兒園了自己能輕鬆點,可沒想到,妞妞隔三差五地在幼兒園尿褲子。
回來問孩子為什麼總會尿褲子,孩子總是說“憋不住就尿了”。朋友沒辦法,就每次給孩子多備一套衣服去幼兒園,她當時跟我講的時候,我說,你問問孩子是不是不敢跟老師講想上廁所。
後來,確實是,孩子說,課間休息的時候不想尿尿,可是一上課就想尿,又不敢跟老師講。
上幼兒園之後,孩子要面對的是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同學,不願意表達,害怕說話的孩子,很難融入這個集體。
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很可能是因為在進入幼兒園之前,爸媽沒有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孩子在上幼兒園後,渴了知道問老師要水喝,要小便了知道報告老師,這些基本的、表達自己需要的技能,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孩子認識世界、汲取知識、擴大眼界都要憑藉語言進行。
一般來說,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往往思維活躍,喜歡與同伴、成人交流,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也很有幫助。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期是發展口語的最佳期,抓緊這個時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是發展智力,發展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理解知識能力的前提。
那麼,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大家一些小建議:
01 讓孩子“想說話,敢張口”朋友的兒子已經4歲了,可說話還是有點結結巴巴。在家裡,他要是要什麼東西,就用手一指,家人就給他拿去。
遇到比較複雜的需求,表達不清楚的時候,急得兩手直比劃,就是表達不出來。朋友看著他就著急,想不明白他的嘴怎麼這麼笨!
想想也是,孩子平時在家只要嗯一聲就能獲得幫助,慢慢地讓他失去了語言表達的需要,也失去了說話的機會。
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不是讓父母去猜想。
要避免代勞過多,給孩子提供充分的說話的機會,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需求便是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
02 創造機會,讓孩子“樂於說”長久以來,許多家長已將與孩子交流的任務交給了冰冷的玩具、電視或電腦,將為孩子說故事的樂趣交給了錄音機……
我們要孩子面對各種無生命的“物”,卻忘記孩子需要的是“人”的交流。
在許多成人的社交場合中,孩子往往被晾在一邊。他們沒有講話的外界要求,也就缺乏口語表達的內在要求。
我們大人可以加強和孩子之前的互動,能和孩子玩到一塊去,就拿明星杜江來說,除了對孩子的各種哭鬧都能用哄的方式來包容他外,更多時候,自己還能和孩子一起玩,通過和孩子的相處來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
家長對待孩子要耐心一點,慢慢引導孩子,讓孩子樂於說話,多說一點。
03 持續輸出,讓孩子“有話說”表達能力好的孩子,背後一定有大量、持續和未曾間斷的輸出。
孩子早些年說的話基本上就是看的繪本上的、你家裡常說的。
換句話說,孩子早些年說出來的話,都是“背下來的”。他看得越多、消化得越多,積累在一起,才能輸出來。
所以,儘可能讀各種不同風格的繪本,無論是天馬行空的,還是語言沉鬱的,風格不限,接觸的越多越好。
同時使孩子有用於表達和交流的內容,有豐富的生活空間和生活經驗也是必需的,這樣孩子才會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多帶孩子接觸外界,體驗各種生活,感受與自己長期生活的地方環境或習慣、風俗等的不同,讓孩子自己去觀察,鼓勵孩子用語言與人溝通,讓孩子多看、多說、多記。
04 語言遊戲,讓孩子“說出樂趣”除了刻意和孩子交流,其實在各種生活場景中,有一些鍛鍊語言的遊戲,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能讓他們認真思考及表達自己的想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