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新年鐘聲敲響了,人們心中總會升起對新的一年的希冀。在千萬父母或準父母的願望清單中,對孩子的美好祝願常常在最醒目的位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父母最簡單明瞭的訴求。
早在1800年的德國,一個小村莊的牧師也同樣對自己尚在妻子腹中的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
他希望如果是兒子就像岩石一樣剛強有力,如果是女兒就像綻放的花朵一樣美麗。而他的妻子說,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希望TA是一個健全的人。
7月,他們的兒子出生了,不幸的是孩子四肢抽搐、呼吸急促,顯然是先天不足。在嬰兒期,他也顯得極為痴呆,反應遲鈍。
然而這個孩子,8、9歲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了‘語、英語和希臘等6國語言,並精通化學、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和數學。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0歲進入哥廷根大學。
12歲發表了關於螺旋線的論文,13歲出版了《三角術》一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
究竟是什麼力量使一個令人同情的智障兒成為一個人人讚歎的神童呢?答案就在這位牧師父親寫的書裡——《卡爾·威特的教育》。
此書是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名校聯合推薦的權威教育讀本,是世界上最早論述早期教育的文獻,更是一部全球銷量過億的暢銷書。
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兒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說:“為什麼諸多神童同時集中於哈佛大學,世上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多的偶合現象,這全是受益於《卡爾·威特的教育》的結果。”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 鮑里斯·塞德茲說:“把一個低智兒培養成了聞名全德意志的奇才,這是證明《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神奇和偉大的最好例子。”
中國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也說:“這本書出來以後,小孩子可以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受煩惱。這本書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位父親老卡爾·威特是怎麼把自己的低能兒小卡爾培養成精英的,我們可以從中受到什麼啟發呢?
1. 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
天才的定義是擁有一定的天賦,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資質的人。也許不少父母都曾暗暗祈禱上天賜予自己一個天才,但大部分父母都明白這個希望很渺茫。
大部分孩子都是智力平平的普通人,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天賦。但是,我們不必灰心,因為這並不意味這孩子將終生碌碌無為,只要進行恰當的教育,平庸的孩子也能激發出非凡的才能。
因為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後天的教育,而不是上天賜予的天賦。
小卡爾的出生曾讓老卡爾夫婦非常苦惱,大家都安慰他們,但是沒有人認為小卡爾長大以後能有所作為,能正常成長就很不錯了 。
但是老卡爾沒有洩氣,他對小卡爾展開了積極的早教,卓有成效地開發了小卡爾的智力,之後又不遺餘力地教他知識和培養他的良好品德,最終使小卡爾成長為一個傑出的人物。
資質平平甚至智力低下的兒童可以藉助有效的教育成為人才,天資聰穎的兒童是不是不用怎麼教育也可以成才呢?答案是否定的。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中講了一個叫方仲永的神童,五歲時一本書都沒看過,卻能寫出不錯的詩來。大家覺得很神奇,紛紛出錢請他作詩。他父親認為有利可圖,就天天帶他拜訪別人,不讓他學習。漸漸地,仲永才思枯竭,再也做不出什麼好詩,“泯然眾人矣。”
所以,不管孩子天生資質如何,後天良好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沒辦法左右孩子的天賦,卻可以用教育影響他的人生。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凱洛夫說:“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識和德行。這些種子需要發展,而發展是必須藉助於教育和教養才能達到的。”
2. 如何幫助孩子自身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包括身體的成長和精神的成長。這兩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健康的體魄和充實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
小卡爾剛出生時身體很差,卡爾·威特先生並不認為給他吃越多,對他身體越好,而是科學的安排飲食,不讓他暴飲暴食。
他很注重小卡爾的體能鍛鍊,從不把他包得緊緊的,而是讓他自由活動,常常帶他去戶外活動,一有機會就做垂懸運動鍛鍊臂力等。於是小卡爾從一個體弱多病的痴呆嬰兒成長為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
現在有些家長喜歡追著喂孩子,孩子一個勁地說吃飽了,不吃了,卻不相信,拼命把飯往孩子嘴裡塞。或者孩子喜歡吃什麼就給他什麼,吃太多也不節制,這樣對孩子的身體都是很不利的。
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提供品種豐富、營養搭配均衡的食物,數量適量,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麼,吃多少,吃完下了飯桌就收起來。中間除了喝水,不能吃零食喝飲料。然後到下一頓飯點才能開吃。
孩子天性愛動,喜歡到處爬爬,跑跑跳跳,卻有家長怕弄髒衣服,怕磕著碰著,到哪都抱著,或者不讓幹這個,不讓幹那個。
或者根本就不帶出去,也不做運動,開個動畫片給他看,覺得孩子安安靜靜坐著不動最省心。殊不知,大人是省心了,對孩子的成長卻極為不利。
除了鍛鍊身體,學習知識充實頭腦也是孩子成長的必須。
首先,剛開始學習的時候,要結合孩子愛玩的天性,在遊戲中學習各種知識,讓孩子在興趣和求知慾的推動下主動吸收知識,而不是填鴨式的被動學習。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認真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自己也不知道的,就跟孩子一起查詢資料,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注重在實踐中生活中檢驗學過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就會牢牢地印在孩子的頭腦中。
其次,學習有了一些成果,就要適時表揚孩子,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成就感。成就感是孩子不辭辛苦繼續學習的動力。
小卡爾語言學得很好,卻不喜歡數學。他好不容易學會加減法,卡爾·威特先生特地為此舉辦了一個小型的慶祝會。在場的客人給小卡爾出題,小卡爾都做對了,大家為他熱烈地鼓掌。這大大激發了他的成就感,從此不再懼怕數學,後來很順利地學會了乘除法、代數、幾何等更高深的數學知識。
最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專注力;規定時間,提高孩子學習效率,不磨蹭不拖拉;遇到問題或者困難,要堅持不懈,找到解決方法。
3.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家人,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才能健康成長。父母是孩子的撫養者和保護人,所以父母對孩子有天然的權威。
父母不能溺愛孩子,可以利用這種權威要求孩子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但是也千萬不能濫用權威,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望。
親子關係的基石是互相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血肉有感情的人,而不是父母的提線木偶。
卡爾·威特先生說:“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親子之間也不例外。父母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那麼首先應該尊重孩子。而且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要讓他們懂得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重要。”
有個孩子因為媽媽沒滿足他買玩具的要求,掐媽媽的脖子,揪媽媽的頭髮,別人勸阻,還吼別人,叫人家滾。這是沒教會孩子尊重父母的惡果。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對英子密不透風的控制,讓英子感到窒息,母女關係惡化,這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後果。
父母尊重孩子,尤其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也許在我們大人看來,一件很小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是天大的事。
2021年新年那天,安徽潛山市一個考了全年級第一的小女孩溺水自殺身亡了,原因是老師不相信她能考這麼好,懷疑她作弊,又讓她重考了一次。老師的不信任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擊,一時想不開,釀成了慘劇。一朵嬌豔的鮮花就這樣枯萎了,令人扼腕嘆息。
即使孩子真犯了錯,也不能隨意打罵,要搞清楚事情緣由,再以理服人。
可以說,親子關係中,幾乎所有的問題根源都在於不尊重。孩子尊重父母,瞭解父母的不易,就願意配合父母,約束自己的不當行為。
父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稚嫩和成長的需要,就會比較民主,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就會懂得什麼時候該呵護,什麼時候該放手。
4. 教孩子怎樣與他人相處
孩子在生活中,除了跟父母在一塊,還會經常接觸到老師、同學及其他不同的人。長大成人以後,離開父母獨自生活,更要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所以教孩子學會為人處世之道,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生活才會幸福快樂。
與他人相處的基石,也是互相尊重。尊重別人,首先要以禮相待,不用卑躬屈膝,但也不能傲慢無禮。小卡爾年少成名,開始有些看不起別人,對別人態度冷淡傲慢,結果引起大家的反感。後來醒悟過來,才重新得到大家的認可。
其次要誠實守信,真誠待人,助人為樂。卡爾·威特先生鼓勵小卡爾行善幫助別人,還特地製作了記錄好事的“行為錄”鼓勵他。
尊重別人並不意味著討好別人,尊重是平等的關係,尊重別人的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意願,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
特別要教孩子明辨是非,不輕信別人。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有好人也有壞人,要對別人心存善意,但不能濫用自己的善良。
5.教育孩子是要終生學習的事業
比爾·蓋茨說:“教育是伴隨終生的事情。”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也是最艱辛卻又最幸福的事業。
父母要堅信,良好的教育就是孩子光明的未來,幫助孩子長身體,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要用愛和尊重呵護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有安全感有自尊,有獨自拼搏的勇氣和力量。
小卡爾·威特的成才像是一個奇蹟,大多數父母也不像老卡爾·威特那麼博學,但這樣的教育理念對人們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真正的教育從不會過時,真正的愛也從不會褪色。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定會幫助愛學習的父母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