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小,性情不穩定,需要家長做規範和引導。”
“家長需要聰明地滿足孩子需求,而不是盲目地順從。”
這是《奇葩說》上正方TK在“男孩子想穿裙子上幼兒園,家長要不要阻止?”的論題中的論證觀點。
而反方奇奇,自己就是這個論題中的孩子,從小到大,他的媽媽並沒有特別阻止過他做什麼事,這使得他覺得自己的童年很幸福。因此,他從尊重孩子的角度出發選擇不阻止,他說“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告訴孩子事情的利與弊,再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馮驥才說:“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
“孩子的需求是否應該被滿足,是選擇性地滿足,還是都滿足?什麼樣的需求滿足?什麼樣的需求不能滿足?什麼時候滿足?”,相信很多家長都覺得很困惑,很難把握。
《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 這本書中寫道:“人本主義心理學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力量,教育就是無條件接納和共情,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告訴我們可以透過結果來影響孩子的行為。”
“順應心理,是遵循孩子接受教育的心理規律,並不等同於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可以遵循三個原則,第一,適當滿足,適當拒絕;第二,先說好,再說不;第三,約定的執行要有彈性。”
這本書的作者維尼老師,原名胡春光,是知名家庭教育專家、心理專家,“順應心理家教法”創始人,“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特聘專家。他潛心從事心理學研究二十餘年,尤其擅長家庭教育心理領域。其所撰寫的心理成長指導文章,累計訪問量超過兩千萬次。代表作有《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順應心理,輕鬆度過青春期》《內心的重建》。 同時,維尼老師自己也是一位一直踐行“順應心理”理論的父親。
《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這本書彙集了維尼老師10年國內家庭心理諮詢的經驗和超300個真實的案例,深入淺出告訴我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焦慮和失控,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一種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方式,激發孩子成長。
這本書暢銷5年加印23次,“順應心理”的理念曾讓無數家庭的養育難題得以改善。教育專家劉稱蓮、兒童抽動症專家海夫人、兒童文學作家商曉娜等誠摯推薦。
成長的土壤:良好的親子關係
“愛屋及烏”大家應該都聽過,在心理學中,這叫“自己人效應”,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對於與自己比較好的人,即使他提出來的要求自己很難接受,也不會拒絕。
書中說,良好的關係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那麼,對於我們的要求、我們的批評,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良好的關係如何建立呢?書中說,主要從自身出發,第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心平氣和;第二就是放下執著,尊重和理解孩子。
關於管理情緒,心理學中的“認知療法”告訴我們,不同的認知將導致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如果希望自己有積極的情緒和行為,我們就要挖掘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建立正確的認知。
書中介紹了三個特別實用的認知思維,即“壞事變好事”“沒什麼,很正常”“順其自然”。
書中舉了這樣的例子,本來打算去春遊的,可忽然下起了雨,去不了了,用“壞事變好事”這個思維來調整情緒,就可以這樣想:自己是不是很久沒有安安靜靜地在家看書了,去不了春遊,剛好可以邊聽雨邊看書。
孩子這次考試考砸了,用“沒什麼,很正常”來調整:既然是學習,總會有掌握得不夠牢靠的知識,成績起起伏伏很正常的,還能在錯誤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沒什麼。
重複教了好幾遍,孩子也努力地學,還是學不會,用“順其自然”來調整: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孩子努力了,慢慢領悟,順其自然好了。
對於放下執著,尊重和理解孩子,書中告訴我們,首先我們要了解教育的初心,那就是讓孩子幸福。好的習慣、好的成績、優秀只是孩子通往幸福途中的工具而已,好點或差點並不會決定孩子的幸福,這樣我們就會放下對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執著,放下對優秀和成績的執著,以幸福為出發點去期待孩子優秀。
接著,我們要理解孩子,既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要“不以己推人”。
就是說,以自我為參照點,自己不能忍受或喜歡的言語和行為,就要以己及人,不要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同樣,我們又要注意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待問題,比如,對於“磨蹭”這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所謂的“磨蹭”只不過是孩子的節奏與我們的不同而已。。
只有建立正確的認知,真正地尊重和理解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從而打造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
成長力量的激發:順應心理,有效溝通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一來就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行人為了抵禦寒風,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而南風則徐徐吹動,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就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這就是“南風效應”,南風運用的就是順應心理原則。
王爾德曾說過:“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學會順應孩子的心理去養育,孩子心情愉快,幸福,自然會知道愛自己,愛別人。”
那麼,如何順應孩子心理呢?
書中說到,一是無條件接納和共情,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力量。比如對於記憶力一般的孩子,背誦課文就比較困難,我們可以經常給孩子播放課文錄音,慢慢地聽熟了,自然就背下來了。如果一味地批評和責罵,孩子背不下來不說,可能還會產生厭學情緒。
二是透過結果來影響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覺得不需要複習,就讓他嘗試一下,成績考得不好,他自然就知道複習的用處了,下次也就配合了。
那是不是孩子提的什麼要求都要順應和滿足呢?作者說,順應心理,是遵循孩子接受教育的心理規律,並不等同於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可以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適當滿足,適當拒絕。相信孩子要求都有合理之處,但是過度就不好了,比如,薯片、泡麵、冰淇淋、可樂等屬於“垃圾食品”,不可多用,但是適當滿足一下也沒有大的關係。
第二個原則,先說好,再說不。先順應孩子的要求,適度滿足,再和孩子約定,把要求限定在合理的範圍之內,比如,孩子想看會兒球賽,可以適當滿足,只是要求不要睡得太晚。
第三個原則,約定的執行要有彈性。我們需要有所節制,但偶爾的放縱和隨性也是必要的,比如,和孩子約定看半個小時的電視,可是半個小時過去了動畫片還沒結束,如果硬把電視關了,孩子肯定不高興,甚至哭鬧,那就彈性一點,讓孩子再看幾分鐘,或者把節目看完再關,孩子就很配合地進入下一個環節了。
成長是孩子自己才能做的事情,我們教育的目的只是激發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而如何激發,就是順應孩子,有效溝通。
澆水施肥:適度幫助度難關
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靠自己的力量無法排解或解決,那麼,這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就要適度幫助了。
當孩子不會表達自己,容易發脾氣、哭鬧,我們需要幫助他管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我們的鼓勵和幫助,樹立學習的信心;當孩子處於青春期的時候,需要我們理解、接納,幫他平穩度過。
如何幫助呢?書中說到,對於情緒、性格及青春期等問題,我們可以先接納孩子的問題,針對孩子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找出問題的真正根源,再順應孩子心理,引導孩子運用三個認知思維,循序漸進,逐步調節。
而對於學習方面的問題,先接納孩子的學習現狀,給予鼓勵和具體的輔助,讓孩子嚐到學習的甜頭,樹立信心,產生興趣,最後逐漸放手。
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他畢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限,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我們要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奇葩說》的這個論題,最後正方勝出,但凡事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對錯取決於個人的理解角度。而教育方法也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不同的孩子存在不同理解和接受方式,適用於這個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另一個孩子,教育方法的正確與否取決於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感悟,順應自己孩子的心理和發展速度,讓他最終長成自己本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