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姐最近一直在抱怨,因為她在和兒子相處的過程中,總是出現一些問題,她覺得孩子老是把她的話不當回事,很多時候她都想好好教育孩子,但是卻不知道怎麼下手。
陳姐家的孩子今年已經四歲了,陳姐以為孩子上了幼兒園,就能令她慢慢地減輕一些負擔,讓自己在上班之餘也能輕鬆一點。但是她卻沒想到孩子回家之後,她卻變得更忙了。因為孩子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完全不把她的話放在心中。
有一天,陳姐由於加班很晚才回到家,她一到家就跑進廚房裡面,想要做一些東西給孩子和自己墊墊肚子,於是便對孩子說:“你先乖乖的呆在客廳裡看會電視,媽媽做完飯後我們就能吃東西了。”
好不容易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晚餐完成好了,她正準備去客廳裡安排孩子到餐桌上吃飯時,卻發現孩子已經把客廳弄得亂七八糟的了。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看著客廳已經被孩子弄成這樣,滿地都是玩具,還有一些孩子很喜歡吃的零食。陳姐非常無奈,吃完晚飯後,她不得不繼續幫著孩子收拾這些殘局。
陳姐覺得帶孩子非常的累,無論自己如何交代孩子注意事項,怎麼向他強調自己的要求,孩子似乎都是左耳進右耳出。
家長與孩子之間溝通不順暢,究竟是什麼原因所致呢?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發現孩子老是在做自己的事情,完全不把父母的話當做一回事,但其實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長與孩子缺乏有效的溝通。
許多家長由於平時工作特別的忙碌,他們對於孩子的照顧,也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安排。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的威嚴,卻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
父母很少有時間與精力去理解孩子,對孩子的很多想法或許還不夠了解,所以當他們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往往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也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了,總是用著大人的姿態,用命令式的語氣對孩子說話。
這樣一來,孩子自然也不知道家長在想什麼,也體會不到在這些交流溝通背後,父母對他們的“用心良苦”。他們依舊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情,把父母的話置之腦後。
其實像陳姐這樣的家長,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少,他們認為自己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老是會出現一些障礙。那麼這種情況家長們應該如何解決呢?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使用“非語言訊號”,這種方式更有利於家長和孩子的溝通。
那麼什麼才是“非語言訊號”?“非語言訊號”就是家長不必直接用語言和孩子交流,可以用動作來代替家長想要傳遞給孩子的要求與安排。
孩子很多時候聽不進去家長講的事情,但是卻對家長的動作行為異常的敏感,家長們如果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他們注意事項,他們往往能更好地接受,也能更好地感知。
因為很多家長在現實生活中和孩子溝通時都是以言語為主的,可能會忽略自己在非言語上對孩子的教育。其實孩子在看到家長的動作的時候,他們更容易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如何做,怎樣才能更好地完成父母給他們的安排。也更能體會到父母對於他們的高度信任。
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又該如何使用“非語言訊號”?1)注意自己的態度,尊重孩子
家長在用“非語言訊號”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態度,不要意氣用事,因為孩子對於家長的態度是十分敏感的,家長的態度很多時候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與家長溝通的結果。所以家長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一定要保持親切的態度,讓孩子更好地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心。
當然,孩子們如果在交流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們也要鼓勵孩子勇敢的出出來。孩子一旦覺得自己被尊重了,他們就會非常積極的告訴家長,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如果家長在溝通過程中運用情緒化的動作,不僅不能幫助孩子理解自己想要傳遞的資訊,甚至還有可能嚇到他們。這樣一來,這場溝通可能就會變得沒有結果,也沒有意義。
2)選擇恰當的時間點
家長如果要用“非語言訊號”向孩子傳遞資訊,就需要選擇一個比較恰當的時間點。因為這樣溝通的效果會明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也會順暢很多。
而最恰當的時間點就是,當家長和孩子的心情都十分愉悅的時候。人在愉悅的情況下,能更加積極與容易接受外界的資訊。
如果孩子處於一個比較輕鬆的心情,與家長溝通,他們不僅會對家長的語言擁有足夠的耐心,對於家長想要傳遞的訊號動作也會充滿耐心。自然不會出現,家長說到一半或者比劃到一半,孩子就離開或者哭鬧的情況。
3)孩子需要提前知道
當家長和孩子想要進行“非語言訊號”溝通時,家長一定要學會提前告知孩子,自己將要和他進行一場與之前不一樣的溝通過程。只有孩子有了足夠的心理進行準備,才不會在溝通過程中出現不適應,或者難以理解的情況。
家長也可以在溝通之前簡單地進行一些嘗試,讓孩子提前對“非語言訊號”有了一點的了解,孩子在之後才會積極地迴應家長。
每位父母都要經歷與孩子交流溝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會遇到很多的不順利或者障礙,但是家長們一定要用積極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去面對。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慢慢地學會與孩子進行溝通,孩子也會慢慢地接受與父母的交流,家長與孩子才能共同理解彼此,共同接受彼此,也才能共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