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教育無小事,尤其是對孩子品格行為上的培養,更應該引起所有父母的重視。有句俗語叫做“從小偷針,長大偷金”,其實提醒的就是父母一定要注意,別讓孩子養成了偷盜的行為。

她的女兒今年7歲,前天她接到了孩子老師的電話,詢問她有沒有給孩子100元,並告知她的孩子在班裡發錢,發了好幾百了。她開啟抽屜發現600元沒了,趕到學校發現孩子手中僅剩100元。在她的質問下,孩子否認了自己偷錢的事情,結果在老師的教誨和同學的指認下找回了500元,另外100元不知去向了。

她說自己的女兒總是謊話連篇,就比如滿嘴都是辣條味,卻還是不承認自己偷偷買了辣條吃。同時,她直言女兒偷錢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因為錢每次都放在抽屜裡,就算是孩子多多少少拿了一些她也根本發現不了。另外去年她大女兒回家時,就說妹妹給了同學100元。但由於孩子沒有承認,再加上那段時間她經常打麻將,所以對丟失金錢這個問題也就半信半疑了。

為此她非常困惑,一方面對於女兒這種行為,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另一方面也在憂慮著還能不能教育好女兒。

02

朋友最近也為此極為煩躁,她說自己最近發現兒子兜裡時常有現金,每次問兒子是從哪裡拿的錢,兒子就會說是從家裡窗臺、抽屜等位置搜尋來的。當她再問兒子,把錢放兜裡準備幹什麼,如果掉了怎麼辦?孩子每次都傻愣在那裡,答不上話。

孩子總是喜歡私拿家裡或別人的財物,成為困擾很多家長的難題,其實這就是孩子你我意識不明確,以及金錢觀太過薄弱導致的。曦曦媽建議大家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1)培養孩子的你我意識。

太小的孩子,金錢意識並不強,所以他們私拿別人的財物,或者將自己家裡的財物發給其他孩子,這些行為也算不上偷,這僅僅只是因為孩子你我意識不夠明確而導致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你我意識呢?首先,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不能私自把家裡的任何東西分享給其他人,必須經過父母的同意之後才能進行分享,因為年幼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判定某樣東西的價值等等。其次,面對別人的饋贈,我們不能理所應當的接受,有可能對方也是瞞著自己父母在分享東西,所以要學會拒絕別人的好意,哪怕那個東西自己真的很喜歡。

再次,去超市購物時,我們也可以藉助這些機會告知孩子,為什麼貨架上的東西我們選購好之後一定要付錢了才能帶走。

(2)父母對金錢的儲存要用心。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是馬大哈,一會兒把金錢隨意地扔桌子上,一會兒把現金隨意的放茶几上,一會兒又把自己各項收入獲得的現金放抽屜裡。

他們總是神經大條的認為,我家那孩子沒那個膽子,絕對不敢偷錢;他們總是覺得我的孩子不曾偷過錢,我沒有必要像防賊一樣防著他;他們總是覺得我掙的錢,我想放哪裡那還不是看我心情罷了;他們總是認為反正家裡不會來外人,隨意放又有何不妥呢?他們總是覺得反正錢不多,我也沒有必要那麼小心翼翼。

如若家長心細,發現孩子出現了一些私自拿錢的端倪,便進行有效的溝通引導和教育,也能立馬將孩子拽回正途。但如果家長不夠細心,無疑助長了孩子偷盜成性的壞毛病。所以,曦曦媽認為父母對金錢的儲存,儘量應該以安全妥當為主。

(3)孩子合理的要求必須滿足。

什麼是合理的要求?哪些是必須應該滿足孩子的?比如學習用具的購買,這屬於正當消費,是家長義不容辭要支援的。

另外,零花錢也一定是要給的,從孩子上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零花錢,而不是禁止孩子消費。無數個事實告訴我們,大部分孩子有偷竊行為,都是因為自己過分羨慕同學有消費行為之後而產生的錯誤做法。而適當地給予孩子一部分零花錢,不僅可以滿足孩子適當的消費慾望,也可以讓孩子有管控和支配自己零花錢的權力。

(4)當心助長了孩子的消費慾望。

一部分家長不明白,平日裡自己對孩子金錢上的管控並不嚴苛,為何孩子就有了偷錢的行為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孩子的消費慾望不曾得到約束,所以孩子對金錢的渴望就會更加濃烈。剛開始家長給孩子一元錢,孩子可能會極其興奮和滿足,但漸漸地孩子嚐到了消費的甜頭,便希望家長給自己五元了。而正當家長給了孩子五元的時候,最初孩子還是會滿足,但過不了幾天又希望家長給自己十元了。不斷高漲的消費慾望,就會在孩子的心理作祟,慫恿著孩子去偷錢。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不但要讓孩子有正當的消費,還得控制孩子可能即將暴漲的消費慾望,只有做好了這些細節,孩子的金錢觀才會真正被樹立好。

03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無常總比明天早一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