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仔仔剛滿兩歲的時候,由於媽媽生病不方便照顧,夫妻倆就商量著把孩子送回老家,放他爺爺奶奶身邊帶一段時間。

於是仔仔爸媽就帶著仔仔回去了,爸爸在家呆了兩天就返回單位上班了,仔仔媽媽擔心仔仔在老家呆不習慣,就特意陪著他適應了十來天的樣子。

看著仔仔在老家玩得很自在,跟爺爺奶媽也完全熟悉了之後,仔仔媽媽就試著讓仔仔離開自己的視線,白天跟爺爺奶奶一起玩耍,晚上跟奶奶睡覺。

之後,媽媽就離開仔仔回到城裡去醫院接受治療了。

仔仔媽媽在城裡養病期間,夫妻倆也經常跟仔仔影片,孩子奶奶表示孩子很乖很聽話,不用擔心。但是每次影片仔仔總是不太願意直視手機裡的爸爸媽媽,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很親熱的大聲喊著:爸爸,媽媽!

夫妻倆看著從前那麼活潑可愛的兒子,現在都不願意喊爸爸媽媽了,心裡多少有些失落與難過。

等仔仔媽媽病養的怎麼差不多了,爸爸趕緊坐車回老家把兒子接回身邊來了。

仔仔媽媽提前在路上等著兒子過來,父子兩一下車,仔仔媽媽趕緊過去抱兒子,仔仔卻一臉想愛不敢愛的眼神看著媽媽。

接下來幾天夫妻倆儘量花時間陪兒子到處玩,到以前仔仔經常去玩的地方,重溫一下熟悉的感覺,可是仔仔好像對這些都表現很陌生,也很淡然。

只是傻傻的看著別人玩,自己啥都不感興趣一樣,夫妻倆有點懵了,才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兒子竟然跟以前判若兩人~

從前的仔仔像爸媽的跟屁蟲,有事沒事就喊:爸爸…媽媽…。現在卻不願意喊爸媽,有啥事會很小心的徵求意見,生怕爸爸媽媽會不同意或是責罵他一樣。

從前的仔仔路上遇到行人會熱情的打招呼:爺爺好,奶奶好!現在跟誰都不打招呼,表現很怕生一樣。

從前的仔仔在公園,遊樂場玩耍會玩得非常開心自在,跟小朋友一起也很融洽。現在卻很膽小,害怕跟陌生人一起玩,也害怕陌生的環境。

從前的仔仔有點小任性,自己想幹嘛,想要啥非得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否則就會發脾氣哭鬧。而現在的仔仔處處都很小心謹慎,生怕自己做錯事惹爸爸媽媽生氣,會不開心不喜歡自己一樣。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活潑任性的兒子突然變得這麼膽小謹慎,這麼的“乖”,夫妻倆心都碎了。

在別人眼裡:你的孩子現在變得好乖啊,真好帶。

可是比起現在乖乖的兒子,他們寧願看到在他們面前任性耍賴,隨意撒嬌的寶寶,因為那樣才是孩子在父母面前真正的自己~孩子,你可以做生氣的小孩、真實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獨,不要做一個乖小孩。

為什麼孩子離開爸媽一個多月變化那麼大呢?

因為爸媽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賴的人,離開爸媽孩子就失去了安全感,跟誰在一起生活都會沒有安全感,處處都很小心謹慎,生怕別人會不喜歡他,所以,表現就很乖很懂事。

在大部分家長眼裡,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其實,表現太乖的孩子對孩子本身並不好。

越“乖”的孩子,快樂指數越低:

人們常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會哭的、忍著不哭的卻往往被大人給忽視掉,對他們真正的需求視而不見。

我乖,但我不快樂,那不成偽善了嗎?

勉強自己,成全他人,有什麼慾望,還得先滿足他人再輪到自己,所以乖孩子並不一定快樂。

對此,心理諮詢師表示: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因而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越“乖”的孩子,獨立性越差:

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是,為什麼小時候的乖孩子,長大後往往不如調皮搗蛋的孩子成就大呢?

因為乖孩子的獨立性差,依附性強。他們已經習慣於按照家長或老師安排的路線按部就班,而在創新性、想象力、發散思維上,相較於同齡人要差一些。不幸的是,很多成就恰恰就需要這些東西,但乖孩子卻早已被磨得沒有了稜角。

當做乖孩子成為了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它常常會伴隨人的一生。

過度“乖”的孩子,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我從小就是別人眼中的“乖”孩子,會幫父母做農活,會打掃家裡的衛生。從來不會主動給父母提要求,學校買文具學習用品都是平時自己攢下來的錢買的。長大之後,為了維護為我“乖”的形象,一直都是謹小慎微,說話都是小心翼翼的,怕惹別人不開心,跟別人有不一樣的意見時,通常會保持沉默。

因為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所以我活得很累,總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有時候我多麼想,象別人一樣不去過多考慮別人的看法,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被別人的聲音左右自己。

當“乖”孩子只活在別人的眼光裡,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自己的喜好。他們會過得不開心,當孩子過得不好,看別人臉色行事,看見同齡人就像老鼠看到貓。

父母也會責怪自己讓孩子太“乖”,但那時已經欲哭無淚。

過度乖的孩子,會形成討好型性格:

父母們經常會告訴孩子,要善良,要當一個“乖”孩子。但是卻沒有告訴孩子,沒有鋒芒的善良,只能是軟弱。沒有說善良的孩子會被欺負,沒有說別人會拿我們的善良作惡。

那些討好型人格的人,本質上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們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因為一旦拒絕別人,自己就會非常內疚,感覺自己做錯了事情。

這樣的孩子心底很善良,但當他委屈了自己的善良,在別人看來只是卑微的討好,也會成為被欺負的物件。

如果孩子在外面是這樣的處境,父母還會開心自己教育出來一個“乖”孩子嗎?

很欣賞這樣一段話:

“如果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思前想後;如果走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如果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怕將來的自己後悔……那麼,要青春做什麼?”

說到這裡,我特別後悔自己從小被嚴父的教育下當一個乖乖女,長大後沒有主見,膽小怕事,總為別人著想當一個好人,導致婚姻和事業都不太如意。

對於我現在的孩子,我不會要求他們在我們面前做一個乖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就應該任性撒嬌,那是孩子的天性。

文章中的仔仔就是因為父母突然離開他,把他放在爺爺奶奶身邊,他感覺自己被拋棄了一次,小小的心靈受到了打擊,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仔仔爸媽後悔的不行,非常心疼突然變乖的寶寶,發誓以後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讓寶寶離開爸爸媽媽了。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一針見血指出:

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線的承認,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線,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所以,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親手帶比較好,陪伴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11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過來人”照顧嬰兒,有很多“傳統誤區”,新手爸媽別被帶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