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雖然很愛護孩子,但更注重孩子的內在培養,例如說堅強品質的塑造,畢竟性格強韌的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中的立足之地會更多。
於是就引申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遇事到底該不該哭,對此,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該動不動就落淚,女孩如此,男孩更是如此。
然後這些家長就開始禁止孩子哭鬧,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讓孩子把眼淚忍回去,但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真是好的嘛?
濤濤是一個上五年級的小男孩,從小爸爸媽媽就對他嚴格管理,做什麼事都要一絲不苟,講究原則,而其中一項原則便是不能輕易掉眼淚。
爸爸媽媽經常對自己說“你是一個小男子漢,男兒有淚不輕彈,你哭就是沒出息的表現,就算忍也要忍住!”
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濤濤似乎習慣了什麼事情都往肚子裡咽,周圍沒有什麼事能輕易影響他的情緒。但其父母對此卻感到很寬慰,認為自己培養出了一個男子漢,但實際上,孩子在班級裡卻很不招人待見,大家都覺得濤濤不愛搭理人,距離感太強。
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曾經找過孩子耐心談話,可日積月累的思想怎麼會被輕易改變呢?最後老師只能找來孩子的爸媽溝通。
其實有濤濤家長那樣想法的父母並不少,那麼動不動就會掉眼淚的娃,與經常忍著不哭的寶寶,二者長大後會有哪些區別呢?
兩者在3方面會產生差異1)心理承受能力有區別
總是被家長要求不可以哭的孩子他們在內心是很壓抑的,畢竟孩子也有情緒,需要宣洩的出口,他們不像我們大人,有很多種方式來釋放。
如果我們把其唯一的出口都堵塞住的話,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越來越低,久而久之,孩子心裡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但該哭時候就去哭的這種孩子則不然,內心的鬱悶情節釋放了,心裡就會覺得舒服,過去了也就釋然了,這種孩子承受能力往往很強。
2)共情能力有區別
我們若是仔細觀察便會發現,不怎麼哭的孩子情緒是很少產生波動的,而這樣的小朋友共情能力也會比較差,他們不會輕易體會到別人的情緒變動。
另一種代表的孩子反而很能理解他人的情緒,他們會更加感同身受,頗得身邊人的喜愛,情感也很豐富。
3)父母對其情緒的重視程度有區別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堅強的人總是被人忽視,而不愛哭的孩子在家長這裡也是一樣的。
相反,孩子如果經常哭泣,家長對他們的情緒重視程度就會比較高,如果孩子突然沒有情緒,或者心情產生波動,往往能被家長及時察覺。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愛哭的孩子也有很多好處,但仍有不少家長會認為愛哭就等同於玻璃心、懦弱,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愛哭的孩子就代表“懦弱”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愛哭的孩子真的不是性格懦弱,就這一點家長是要認識清楚,他們哭有可能是因為多方面原因導致的,比如父母在吵架的時候缺少安全感。
再有也可能便是自己遇事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就會試圖透過哭這種形式來讓自己得到保護,以及更多人的肯定,而也是屬於固定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哦。
每日一問:你家寶貝哭的時候你會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