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不論孩子們發生衝突的原因是什麼,父母試著幫孩子們扯平或進行決斷只會讓問題更嚴重。當父母干預孩子之間的衝突時,其實是在剝奪他們自己學習解決衝突的好機會。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衝突和爭執,要想培養出應對沖突的技能,就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學習。

1

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很多父母都會很關切,他們每個孩子都愛 ,看著自己的孩子們相互傷害 ,家長會難受心痛。

手足之爭非常普遍,甚至被認為是有多個孩子的家庭的常態。然而,我們不能因為這些現象頻繁發生,就覺得這很正常。

孩子們可以學會不爭執,不發生衝突的多子女家庭有可能存在。當孩子們發生衝突時,說明他們的關係發生了偏差。沒有人和別人發生戰爭時還覺得愉快高興。

如果孩子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戰爭,那表明他們透過戰爭能夠達到某種目的,不是透過戰爭的過程,而是透過戰爭的結果。

這樣說的前提,是我們明白:行為都具有目的。因此 ,我們不同意對“戰爭" 的普通解釋: 戰爭的起因是侵略,或者佔有,或者遺傳,等等。我們認為 , 需要了解孩子會在什麼情況下發生衝突和戰爭 ,目的是什麼?

2

媽媽在準備晚飯,八歲的露西亞和五歲的卡爾文在看電視。卡爾文故意擠露西亞,露西亞讓開了。卡爾文又把腳放在她腳上,露西亞把他推開。

卡爾文又把整個身體靠在露西亞身上。露西亞輕聲說了句“別鬧了" ,有點不高興,但心思還在電視上。

卡爾文也在看電視,但沒有露西亞那麼專心,他用手指頭描畫姐姐衣服上的花紋。露西亞揮起一拳,把弟弟的手開啟:”我說別鬧了!”卡爾文咯咯地笑,伸長手臂,又開始用手指劃姐姐的耳朵。露系亞抓過弟弟的手臂,咬了一口。“啊!"卡爾文尖叫,大哭起來。

媽媽衝過來,氣急敗壞地問:“到底怎麼回事兒?!"她看到卡爾文表情痛苦,抱著胳膊,於是把卡爾文抱起來,摟在懷裡。卡爾文伸出胳膊,上面還能看到牙印。

媽媽大叫:“露西亞!" “哼!他一直鬧我!" “我不管他做了什麼,你沒有權利這樣傷害弟第"

這場戰爭中兩個孩子的目的是什麼?結果是什麼?

卡爾文這個小“嬰兒"想要媽媽的保護。所以,他透過自己的行為,引發一個能夠得到媽媽保護的狀況。

而露西亞覺得被卡爾文虐待,她也知道媽媽會保護卡爾文 ,媽媽的強勢言語會增強她被虐待的想法。所以她做了媽媽最不喜歡看到的事情一報復卡爾文。

她知道媽媽會保護卡爾文並責罵她 ,會和第弟一起對抗本來就已經很氣憤的她,所以她更要報復。

如果露西亞沒有報復弟弟 ,媽媽可能也不會站在卡爾文那邊,就有可能明白,其實是卡爾文在搗蛋。

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她可以剋制住聽到尖叫就趕過去的衝動。當然,這對媽媽們來說很難。但如果媽媽可以先停下來想一下:突然的尖叫一下子吸引了媽媽的注意力,是有什麼激烈的壞事發生了嗎?然而只有孩子的一聲尖叫,沒有別的人或者東西發出聲音。

沒有房子坍塌的聲音,沒有電視機爆炸的聲音,只有卡爾文的哭聲。哦,那就是姐弟倆發生了衝突,而且卡爾文受了傷。嗯……這是他們倆的衝突,我不應該介入。

媽媽要想做到這樣,需要有不插手孩子之間衝突的經驗,這需要積累。我們可以這樣想象,這個還沒有經驗的媽媽憑著本能的衝動跑過去看發生了什麼。現在她可以提醒和訓練自己 ,不被牙印嚇到。

她發現是姐弟倆的衝突導致卡爾文尖叫,接下來可以什麼都不說,回到廚房。畢竟,卡爾文並不喜歡被咬,他被姐姐咬了,結果會是卡爾文停止劃姐姐耳朵的挑釁行為。這樣,媽媽就透過“ 回到廚房" 把兩個孩子之間的責任還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我們沒有權利安排孩子之間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但我們可以用行動影響孩子們。如果我們的行動讓他們原來那種爭執的結果不復存在,孩了們就能發展出新的關係。為了做到這一點,媽媽需 知道 “行為背後的目的 " ,就能瞭解孩子的心理動機。

3

“看在老天爺的份上,你們倆不要吵了!我要被你們煩死了! " 媽媽在另一個房間大喊。基斯迴應道:“蓋爾不讓我看我喜歡的電視節目 " 蓋爾也生氣地喊道:“我有權利看我喜歡的節目"媽媽疲憊地嘆口氣,來到客廳試圖平息衝突。

媽媽的行為能夠給我們一個線索,發現孩子們這場衝突背後的目的。“我要被你們煩死了!"媽媽這樣說。可能很難相信,這就是孩子們衝突的目的——讓媽媽抓狂。

事實證明了,這樣的方法能夠立刻吸引媽媽的關注,媽媽馬上以法官的身份參與進來。兄弟倆的爭吵讓她狂躁,她放下自己的事情,去解決他們的問題。而結果是,媽媽給予了過度關注和沒必要的服務。

媽媽要明白 ,兩兄弟之間的衝突 ,她其實可以什麼都不做,那就不會生氣了。

我們憤怒 ,常常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對孩子的利益肩負極大的責任。結果是, 我們無法讓自己從問題中脫身 ,無法客觀看待情況。

蓋爾和基斯因看電視引發的衝突是他們自己的事,媽媽不用幹涉。只要媽媽明白這一點,她就不會再覺得惱火。她只需要繼續做自己的事,讓兄弟倆自己解決問題。

接下來,當孩子們看到媽媽沒有干預,可能會有一個孩子來找媽媽,要求媽媽做主。媽媽可以真誠地說:“我很同情你們碰到這個難題,但是我相信你們倆可以解決。"

她把責任還給孩子們,不讓自己卷人和自己無關的事情。這樣,同時也消除了孩子希望用爭吵得到媽媽關注的預期結果。

不論孩子們發生衝突的原因是什麼,父母試著幫孩子們扯平或進行決斷只會讓問題更嚴重。當父母干預孩子之間的衝突時,其實是在剝奪他們自己學習解決衝突的好機會。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衝突和爭執,要想培養出應對沖突的技能,就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學習。

每次媽媽決定兩兄弟看什麼電視節目,就是在為自己樹立權威,而孩子們就無法學會合作、相互適應和尋找公平。我們為孩子做事時,他們就無法學會自己做事。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衝突事件。

當孩子們每次發生衝突都由大人解決時,孩子就學不會如何解決困難,將來,當他遇到不高興或者不順心的情況時,就會無所適從。

對很多父母來說,接受“孩子之間的爭執不關我的事" 確實很難。我們相信 ,教孩子不發生衝突是我們的職責所在。這個想法沒錯,我們的確需要教孩子不發生衝突,然而難點是如何成功地教會孩子。

干預和評判無法成功教會孩子。這隻能讓孩子暫時停止衝突,但不能讓他們學會怎麼不再發生衝突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解決衝突。我們一干預,孩子就能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當然不會停止!

試想想,假如一場戰爭的唯一結果是青紫的淤痕或者流血的鼻子(這些都會痊癒),沒有其他結果,那麼下次孩子不就傾向於換個方式(而不用打架)解決問題了嗎?假如受傷的那個孩子除了傷痛之外得不到其他的結果,下次他不就會非常小心地避免受傷了嗎?

這樣,孩子們還有可能發展出對手足的責任感。(當然,媽媽會很自然地幫助孩子們處理傷口,但記住不要站在任何一方評判誰對誰錯,只要說“你在衝突中受了傷,我也很難過"就足夠了。)

4

還有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 ,孩子會模仿爸爸媽媽的衝突。 孩子們看到爸爸媽媽發生分歧時就會有戰爭出現 ,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解決衝突。

這樣,孩子們就會發展出 “用戰爭解決分歧" 的家庭價值觀。當然,如果一個孩子很反叛,他日後也會發展出完全相反的價值觀。

衝突中肯定有權力之爭。平等的關係中,不會有“ 我要佔有優勢"的衝動念頭,而是不需要勝敗也能解決問題。

發生衝突時,如果有一方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另一方的威脅,那麼上述的衝動念頭就會變成競爭行為,這一方就會變得很有敵意,忘記禮貌,忘記體諒,而去竭盡全力恢復自己失去的地位,即使是讓對手付出巨大的代價。

當我們站在所謂“最小”的 一方,幫助他們抗“最大"的一方,這其實增強了他們弱小卑下的感受,也是在教他們利用無助和軟弱得到特別關注,對解決難題有弊無利。

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孩子們就能建立起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人際關係。他們會從實際行為中學會禮貌、平等、遵守規則、相互體諒和尊重等精神 ,這些恰恰就是我們希望孩子們學會的人生性格和技能。

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退出戰爭,給孩子們足夠的發展空間。

——摘自魯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爾茲《孩子:挑戰》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碰丈夫,就故意弄醒孩子的背後,是這三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