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2歲了,口語能力、理解能力、運動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質的飛躍,能聽懂話,會交流的寶寶理應是更好帶的,可是新的困擾接踵而至,面對新的挑戰,發現對寶寶的行為不能理解了。
場景1
寶寶坐在地上玩玩具車,媽媽坐在沙發上給學生評課。寶寶開始把玩具車從茶几上開下去,摔得聲響很大。“寶寶,別弄壞車了!”媽媽一在一旁提醒到。寶寶看了媽媽一眼,停了下來,沒一會兒,寶寶又開始把玩具車從茶几上開下去,非常開心。
“寶寶,我說了,別把車弄壞了,愛惜點完!”媽媽又提醒了寶寶。他安靜了一會兒,但沒過2分鐘,又開始了新的破壞。
場景2
“今天晚上要洗澡哦,不洗澡有小蟲蟲咬哦,身上會癢癢的!”,“不要~”寶寶馬上大哭起來,從天氣變冷以來,晚上給寶寶洗澡變成了爸爸媽媽的噩夢,提到洗澡就逆反,詢問為什麼,寶寶也不說,好幾次洗澡都是在寶寶的強烈反抗中進行。看著寶寶傷心的眼淚汪汪,束手無策。
02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行為方向,必須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否則我們幾乎難以改變他們的行為。
寶寶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停地摔玩具車而開心,也不知道怎麼表達為什麼不想洗澡,他根本無法回答父母的問題。
然而,這個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而且一定有解決的方法,能夠讓父母和寶寶之間不發生衝突,不製造讓雙方都不舒服的緊張。
父母放下手中的事情,寶寶開心的拿出其中一輛玩具車,“一起玩吧,一起玩真開心!”寶寶停止了胡鬧,認真地開始投入到了玩耍中來,所有的交流都能正常進行了。
寶寶洗澡前先把空調開啟,認真地對話完成後,寶寶終於同意了洗澡,在澡盆裡開心的玩著洗澡的玩具,整個洗澡過程也開始變得順心起來。
得到關注和尊重是是寶寶這些不良行為的動機,不過他們並不察覺和理解。
寶寶用來尋求關注和尊重的方法,都是他自己透過直覺找到的,而不是透過理智推斷決定的。 如果不瞭解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03寶寶是觀察的專家,但在對觀察到的事情進行解釋理解時,卻容易產生錯誤。然後他們常常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感時,會使用錯誤的理解和定論,並據此找到自己的行為方向。
從幼年起,寶寶們就已經開始學習如何調整自己以適應和應對內在環境和外部環境。
內在環境
孩子的天性是他們的內在環境,1歲前,孩子們用大部分時間學習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他們要學會手腳協調等,移動自己的位置,拿到想要的東西,他們學習怎樣讓身體各個部分按照大腦發出的指令自如行動。他們觀察、學習,透過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聽覺等接受各種資訊,進行自己的解釋和理解。
慢慢長大後,他們開始學習利用自己的智慧做事情。透過一次次的經驗,包括成功和失敗,他們對自己的內在環境進行認知和調整,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遇到障礙或困難時,他們要麼調整,要麼放棄。有時候,當孩子們面對某個短處,他們甚至會發展出自己的特長(也有可能會矯枉過正)。
外部環境
孩子們在認知自己的內在環境時,同時也和外部環境有交流。嬰兒的第一個微笑,就是他對外部環境的第一個反應和互動。他察覺到自己微笑時,周圍人給予他的表揚和鼓勵;並發現,當他用微笑迴應別人的微笑時,感到很愉悅。這樣,他認知內在環境和協調外部環境的能力同時增強。同樣道理,當他遇到阻礙,他可能會調整或放棄。
外部環境中,有三個因素會影響孩子性格特質的發展。
1、家庭氛圍
孩子透過與父母親的關係,體驗整個社會關係。他們吸收家庭價值觀、道德觀與生活習慣,進而努力讓自己符合這個家庭氛圍的標準。
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了家庭其他成員的關係,是孩子在發展自己個人價值觀時的重要指標和方向。
2、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家庭星座體系指出,家庭成員間的特殊關係類似星座,例如一顆星星與其他星星組合成北斗七星,每個星星都有其位置,星星之間又各有聯絡。
每個家庭都存在特定的形態。在成員互動及相互影響下,每個人發展出不同的特質。每個人在“家庭星座”中所處的位置和角色會對整個家庭的行為模式和子女的性格特質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3、訓練
刻意練習是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凡事學就會,不學就不會。面對新時代的挑戰,每個父母都希望給與孩子最好的教育,讓孩子透過訓練變成一個優秀的人,這是現代父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孩子們的行為都有其背後的原因,瞭解孩子,找到本質原因,對症下藥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哪怕我們知道我們做不到最好,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需要的是有所進步而不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