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博弈論這個詞語時,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博弈論有個中文名字叫對策論。
只是我們有意無意把博弈二字理解為對抗競爭,理解成了貶義詞了。
事實上,博弈應該至少還是個中性詞。在很多人心裡都覺得,應該對這兩個字看到就想逃離得遠遠的,因為我想做一個沒有心機的人,而不是心機boy。
倘若你不接受博弈二字,可以嘗試性用互動或者對策替代。
一 你的舉動與和孩子的行為是因果相關的。我們要搞清楚,博弈往往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老師,總是習以為常或者臆想著孩子會因為我們對他的“教誨”而做出期望的改變。
我們的期望的果總是靜態的,臆想的。
例如,我們要求孩子今天必須把作業寫完,那麼孩子會怎麼想呢?大部分家長都停留在我們預想的結果。
這就是一種靜態的思維,這種靜態的思維不利於我們真正瞭解孩子和教育孩子。
所以,我嘗試希望透過博弈論來講清楚親子關係他們之間是怎樣互動的。
你做出的教誨指令,並不代表結束,真正的博弈才剛剛開始,因為這個博弈過程是動態的,假如真實結果與你臆想的結果相差十萬八千里,接著你是暴怒,還是依然耐心十足呢?
每個家長都繞不開的,那就是孩子的學習,所以我還是在學習這個方面不斷延伸。
例如, 今天你作業沒有認真寫,那麼我打你一頓罵你一頓,這也許是很多家長的操作行為。家長想著那麼一定會有效果,因為我對他進行了約束,孩子可能確實會因為你打他一頓而變,按時按量完成作業了。
但真相是什麼呢?真相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殘酷。孩子會怎麼想?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想想當年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會怎麼想。
孩子可能會想,你逼著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作為老師的我,特別調查過班級學生,有一半以上的學生直接寫過一條讀書是替家長讀的。不是替你讀書的,為什麼你打我罵我,這不邏輯說不過去。 孩子也會想,你能夠逼得了一時,等你不在的時候我就去玩了。 當然大部分的孩子還尋找了一個更佳的捷徑,那就是作業亂做一通,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甚至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表情認真,但實則做著白日夢。
這也是我前面文章一直在強調的,我們要儘可能少威逼和利誘。因為威逼和利誘,孩子都可能會走各種捷徑,也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苦思苦想的教育方法,會迅速的被孩子見招拆招,並且孩子內心深處往往是持反抗的態度。
是的,這裡涉及到博弈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那就是合作還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很容易陷入孩子不斷和你鬥智鬥勇。
二 合作和非合作博弈,親子關係到底是和諧的,還是處於戰爭狀態?在繼續看下面的文章的時候,我希望你能夠先回想一下,你和你的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更多是合作還是非合作呢?
合作,顧名思義就是透過雙方談判達到一個合作的狀態。說通俗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戰爭是非合作博弈的終極案例,反之就是合作。
親子關係也涉及到一個談判問題,只是我們用了一個相對好聽一點的名字,那就是相互協商,共同探討以及共同約定。而一旦陷入了非合作博弈,那往往就陷入了親子戰爭。
在我前面50多篇文章裡,幾乎所有觀點都是圍繞著結束管教戰爭,賦予不管教的勇氣。
有很多人對我的觀點有些許不認同或者非常不認同,我理解他們的不認同,因為在他們心裡已經對管教二字根深蒂固,他們心裡的親子關係已經在非合作博弈方向越陷越深。
事實上,當你真正嘗試性地和孩子進行合作的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的孩子會認真和你商討,甚至主動和你商討,最後達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為什麼我們都喜歡壓迫的方式,也就是我們管教的方式呢?最核心原因在於我們作為家長是強者。
就像戰爭,為什麼開打一樣,肯定是其中一方是強大的,認為我一定能夠打敗對方。自認為是強者的人,更喜歡發動戰爭一些。反之,兩個人水平一樣,則往往會達到一個平衡點。
這種本身不平等的情況下,很容易驅動強者主動去發動戰爭,而你卻在抱怨孩子和你對著幹繼而發生親自戰爭,殊不知戰爭是由你先開戰的,你是罪魁禍首。
家長把握著孩子的吃穿住行,自然覺得我有這樣的權利,甚至有意無意之間也會想去動用自己這樣的權利去規範孩子。
假如父母利用自己的權利,去打破本有甚至僅有的合作協議,那麼孩子會怎麼做呢?大部分的孩子會對你的威脅做出適當的讓步,這種讓步導致了大部分家長洋洋得意認為達到了效果,給了家長一個錯誤的經驗,認為威逼孩子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目的。
但作為弱者的孩子,他時刻是想著什麼呢?他可能在等待著自己獲得自己足夠資源能力的時候進行反抗。
所謂的青春期並沒有那麼神秘,就是孩子在和你博弈,尤其是你之前利用著各種威逼壓迫它,還是小學階段的時候,孩子可能不會過於強烈的反抗你,但是一旦進入初中,他在覺得自己已經獲得了能量的時候,開始進行對你的更激烈反抗。
結束管教戰爭結束的就是這種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往往也是一種零和博弈。我們應更多地強調,我們和孩子要更多相互尊重理解,相互支援包容,最後達到一個合作的目標。
我們一起合作,考一個高分,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做一個懂事的孩子。與之相對應的,我們做個溫柔的父母,理解孩子的父母以及孩子心裡的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現實往往卻不是這樣,大部分的親子關係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壓迫,當然也有一些孩子對父母進行壓迫的,因為你把這種權利給了他,他就可能會利用起來。
結束管教戰爭,我們要結束零和遊戲,更多以非零和的合作模式去處理我們的親子關係。
三 你是贏了孩子,還是贏了孩子?到底是零和博弈,還是非零和博弈?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贏了和贏得了,兩者是區別非常大的。
這裡就涉及到博弈論裡面的最優解。
親子關係的博弈永遠是重複的博弈,很少有一次性的博弈,例如我們和孩子不可能做一錘子買賣,這是因為親子關係有它的特點,不可能只和你做一天的親子關係。
一次性博弈和重複博弈總是有很大的區別。
他能夠讀懂你所有的表情的變化,讀懂你是否愛她,讀懂你是否真的懂他。
贏了孩子,尤其是懲罰性的贏了往往會得到這四種回敬,即使你不希望他也會如此。
憤恨——這不公平,我不相信你了。報復——這回你贏了,下局我要搬回來。反叛——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你的要求來做。退縮——可能是偷偷摸摸,下次絕不讓你抓到或者自卑我是個壞孩子。想想自己孩子,是不是陷入這四種境地?
這就是我為什麼當老師很少用懲罰性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因為看似有用的懲罰背後隱藏著一個讓我們恐懼的隨時反叛的心理。
是的,懲罰孩子不做作業他會覺得不公平,為什麼捱打的是我,他會報復你想著不替你學習,會想著下局搬回來,甚至會就是要對著你幹,也會想著偷偷摸摸,下次絕不讓你抓到,透過抄作業亂填答案的方式來對抗你的懲罰。 而大部分的我們,則被孩子被批評後的權宜之計(例如表現認同你的批評,後面幾天改變了等等,我們以是否長期有效還判定那些是否是孩子的權宜之計)矇蔽。
所以,這需要我們真正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問題。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的遇到的情境都不同,我們不可能完全否定懲罰的意義,只是我們需要根據特定情況,尤其是要有同理心去思考,我這樣做孩子會怎麼想,並且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最後做出相應的改變。
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我們就應該對我們的行為進行適當的約束或者改變,我們的行為應該讓孩子儘可能的感受到我們是愛他的,我們是為他好,接著孩子會做出以下的幾種情況,那麼就是我們最希望的。
樂觀——家長理解我,說明是真的愛我的。擁抱——我們一起努力把問題解決。認同——家長說得對,我需要聽他們的話。積極——我要做好點,做個好孩子。贏了孩子和贏的孩子是有明顯的區別的。你要仔細觀察孩子被教育時候的面部表情,假如是從笑臉走向苦瓜臉,並不代表你的教育是成功的;我們更多應該讓孩子從最初的苦瓜臉,走向笑臉狀態,只有在孩子真心接受你的教育時,孩子才能真正主動改變,而不是被壓迫著改變。
四 納氏均衡與最優解,我們應該怎麼引導我們的孩子?說博弈論的一定要把納什均衡說明白。納什是一個人,他描述了這樣的場景,每個玩家選擇一個策略,當一個玩家不改變策略的時候,沒有玩家從改變策略中受益。納什均衡,就是基於數學建立的一個模型,可以解決很多博弈論問題,想盡辦法最後達到一個最優解。
親子關係之間的最優解是什麼呢?那顯然這是我們都希望的孩子和我們親切相處,健康成長,孩子能夠認認真真讀書,考個好成績。
只是在我們的操作過程中的時候發生了偏差,或者還是沒有達到我們預想的,最後我們失望甚至放棄。
商戰裡面或者殘酷的戰爭裡面的博弈他們可以存在零和博弈,那就是其中一方獲益,另一方損失。零和博弈也可以理解為掰手腕的博弈,有贏就必然有輸家。
而親子關係只有非零和博弈一條路可以選。親子間零和博弈,無論誰輸誰贏,對於親子關係來說都是輸家。同樣家校關係也是如此,誰輸誰贏,輸家往往是學生,這是最家校矛盾的最可悲之處。
而作為家長的我們,作為成年的我們思想更成熟,更多地希望我們的行為能夠和孩子積極合作。
當然很多孩子也會有意無意地提醒你和他合作,提出他的想法,這個時候你需要認真考慮他的想法,接著做出願意和他合作的態度。
為什麼很多家長學了別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或者學會了如何給孩子制定邊界,但是卻依然沒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最根本原因就在於親子關係的建立,並不是規章制度所描述的那般簡單,它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互動。
教育並不是簡簡單單地把別人的教育方式拿到自己手上,當一個拿來主義者。認為你看別人孩子管教很嚴,他的孩子就很聽話,考上了很好的大學,但是你會發現你用他的方法並不一定有效,因為最核心在於你把你的孩子想象成一個靜態的東西了,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我們千萬不能想象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是靜態的,我們怎麼要求他就會怎麼做。
孩子他是一個獨立人格的人,每個孩子他的想法都會不同,他居於的環境也會不同。所以我們並不能簡單地對著單子抓藥。我們需要懂孩子真正所想,就像我們學習中醫一樣,每個人的身體都會有些許不同,我們需要懂得邏輯辯證,搞清楚根本病因,才能真正的把病治好。
五 我把親子間的博弈最優解定義為贏得了孩子。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我們都要想一想,我們這樣做會贏得了孩子還是贏了孩子。不僅僅是想一想,我們還要觀察我們這樣做孩子會做出什麼樣的反饋,既從長遠來觀察,又從眼前來觀察。
我們需要有耐心去觀察和分辨我們到底是贏了孩子還是贏得了孩子,切不可想當然認為會達到什麼效果,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不能高高在上,不在乎孩子的想法,我們在教育孩子之上千萬懶惰不來,因為懶惰是所有問題的無解題。
在這裡我提出贏得合作的4個步驟:
第1步,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你是否真的懂你的孩子,孩子會感受得到,並且我們要偶爾在孩子那裡確定一下,甚至直接問一下孩子。大部分的我們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第1步的時候,孩子就覺得你不理解我。自然他不會聽你的話的,甚至即使聽你的話,也是表現的聽你話,內心深處她已經對你有了反抗。第2步,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個不是寬恕。同時我們對孩子的同情也並不代表你認同他的行為,這只是意味著你表達出你理解孩子的感受,千萬不能表示出對他行為的認同,一旦孩子覺得你對他的行為認同了,那自然他就沒有改變的意義了。第3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這一步是基於前面兩步,在孩子已經願意聽你的時候,或者願意主動表達他的想法的時候,孩子才會真正聽你。而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的時候,完全不聽你的話的時候,你就要想一想他為什麼不聽你的了,一旦不聽你的了,你後面自然沒有繼續的必要了。第4步,讓孩子關注解決問題的本身。也許我們大家都不得不承認,我們很少關注是否贏得了孩子,從最根本上解決我們最初的目的。我們需要問孩子,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如何避免再次發生,或者我們一起討論出一個結果來。這4個步驟需要在你的耐心友善,關心信任和尊重條件下完成的。
舉一個例子,例如很多孩子欠作業,家長和老師都為此很煩惱。
我們的操作往往是什麼呢?作為老師觀察到的有一部分家長用各種懲罰的措施來監督孩子完成作業,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會作業亂做等走捷徑的方式來應對你的懲罰。還有很多家長,尤其是農村這種情況非常多,那就是放任自流。一旦你放任自流了,那孩子自然不會寫作業了,因為寫作業遠比不寫作業容易多了。人都是懶惰的,一旦懶惰的基因在他的腦子裡不斷地發展那後果不堪設想,不僅僅是作業上懶惰,在其他方面也會變得懶惰起來。我們需要對孩子表示理解,哪怕他的原因千奇百怪,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同情,這是為了贏得孩子和你合作,並不是說你要認同他的行為,或者是老師佈置作業多而各種找藉口。同時我們需要告訴孩子你的感受,這並不是順從孩子,我們需要告訴孩子不做作業會帶來什麼後果,尤其是更長遠的後果。同時我們最後要關注解決問題,並不是把孩子嚇著了,他就真的聽你的話了。教育沒有那麼簡單,教育需要每個人的耐心去引導孩子,他不是一個戒尺所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你對他的縱容能解決的問題,他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慢慢引導。
你真的懂你的孩子嗎?或者真正的認真的去讀你的孩子了嗎?
不知道看完文章的你,會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