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為人父母者都感慨,教育存在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一如家長總是對孩子循循善誘,教導他們要尊老愛幼,友愛他人。但隨著孩子自主建立社交圈開始,同齡人之間意見不合所鬧出的摩擦、矛盾還是在所難免。自控力本就薄弱的孩子,受負面情緒的支配,很有可能將矛盾直接升級為肢體語言。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一部分性子耿直的家長認為:以牙還牙,才是最好的教訓!支援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學會直接反擊!

當然也有一部分家長認為,孩子之間的矛盾何必激化?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忍就算了。

[故事分享]:

李虹下班後急匆匆趕到學校接孩子放學,可迎面走來的兒子球球卻一臉委屈。

“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李虹問兒子。

“媽媽,有人打我!”球球咧開嘴,委屈得直掉淚。

聽聞寶貝兒子遭到他人欺負,李虹內心騰地竄起無名火,可想了想,她還是忍著沒有發作。她儘量平靜地要求兒子述說事情經過。

從球球口中得知,原來班級裡有個同學仗著塊頭大,時不時就愛欺負同學。這位霸道的同學看中了球球的新文具盒,打算據為己有,但球球不肯,於是對方動了手。

得悉事件前因後果的李虹,對兒子說了這樣一番話:“球球,媽媽平日教育你要跟小夥伴友好相處,那是基於大家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若是對方蓄意挑釁,而當時你又沒辦法向爸爸媽媽或者老師求助,你就要學會保護自己,適當的反擊是可以的。但是,還擊一定要注意力度,不要攻擊他人的要害,也要保護好自己的要害,見好就收,不能想著靠暴力來解決問題。”

當天,李虹聯絡了球球的班主任,並把孩子在校的遭遇如實告知。隨後老師出面處理了這事,那位霸道的同學也因此而當全班面給球球鄭重道歉。

[分析]:

爭吵打架在傳統觀念中被定義為“頑劣行徑”,因此絕大多數家長都會告誡孩子不允許打架。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若然孩子長時間受到他人的欺凌,他們一味只知道退縮、忍讓,那麼孩子內心的安全體系就會被破壞,他們內心裡會滋生出畏懼感,而且這種負面感應會變得越來越強烈,以至於他們遇事膽怯,性格懦弱。

著名教育學者李玫瑾教授,在《開獎啦》節目中就被主持人問及“孩子被打後怎麼辦”的敏感問題,李玫瑾教授沒有半點猶豫地回答“讓孩子打回去”!

看似打回去是縱容孩子學會暴力,事實上在特殊情況下采用這種方式,是減少孩子受到的傷害,給“壞人”一個威懾。當然,這種方法用在臨危、緊急狀況下是可行的,切記不能簡單粗暴給孩子灌輸“別人打我,我就要打回去”的思想。否則仗著有家長撐腰,孩子就會恣意橫行,讓原本沒有暴力傾向的孩子走向另一個極端,凡事都靠著暴力來解決問題。

如何標本兼治幫助孩子應對“惡勢力”?這幾點很關鍵!

1、關注人際層面安全的重要性

幼兒階段,因為孩子的是非辨別力薄弱,家長會寸步不離守護著孩子,害怕孩子觸碰到帶電的電器、被利器所割傷等。這一安全定義是物理層面的安全,是為孩子健康成長做出的安全保障。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他們有了自我判斷能力,會自發遠離物理層面的危險元素,比如:遠離刀具、不碰熱水等。但接下來,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和危險物品相比,“壞人”更可怕,因為無法從外觀上進行判斷,這就是人際關係層面的安全性。

父母要有意識地傳遞給孩子自我保護的思想,雙方的交際往來是基於尊重的大前提,若然對方有欺凌的意圖,可教育孩子遠離此人。

2、給孩子樹立安全底線

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條安全的底線,什麼情況下孩子就要學會反擊。同齡孩子之間的交往,若然一方長期帶有明顯的欺凌性,父母千萬不要當“和事佬”,一定要挺身而出幫助孩子,讓孩子堅持自己的立場。

告訴孩子,可以把對方欺凌的行為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家長或者報警來處理。當孩子遭遇意外、極端事件,家長一定要陪同孩子身邊,協助他們進行處理,可千萬別認為孩子鬧矛盾,孩子自行處理的“瀟灑”想法,否則孤立無援只會減弱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讓他們感到恐懼。

3、傳授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能夠成為社交高手,儼然是需要技巧的,而這種進退有度的社交技巧顯然不是年幼孩子與生俱來的本領,因此需要家長進行適當的引導。

比如,兩個孩子因為某件心愛的玩具而起了爭執,父母就可以出面引導孩子“輪流玩”,或者給孩子準備多一樣玩具和其他小夥伴“交換玩”。這些小技巧可以很好地化解孩子之間一觸即發的矛盾,又可以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群體。

【結束語】:

作為父母,我們都奢望孩子可以在和平友好、與世無爭的世界中成長,希望他們能夠保留純真善良的初心。毫無疑問,家長的出發點是美好的,但社會也有其現實而殘酷的一面,當壞人、惡人朝著孩子伸出“魔爪”的時候,懂得保護自己的孩子才能豎起盔甲,讓對方無處可攻!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讓孩子用尿不溼的人是怎麼想的?網友:一大堆老人在那說我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