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講,父親被描繪成局外人,充其量是當妻子分娩時在產房外面踱來踱去,但卻不會替嬰兒換一下尿布或溫一下奶瓶。而且,一般說來,對托兒之事退避三舍,從而將育兒的責任差不多全部推到了自己妻子身上。由於父親們把自己的地位界定為養家餬口,因此他們為孩子提供的角色是一種強大但又遙不可及的角色, 為妻子提供的角色是一種從道德和物質上支援家庭的角色。在這個意義上說,父親不過是養兒育女的伴發事件,而且幾乎不參與育兒工作。
工作是永遠也忙不完的,但孩子每天都在長大,他成長的腳步不會等待您。等孩子長大離開自己,我想您會有和這位父親一樣的愧疚。
有位做董事長的父親,講述了自己認識到做父親的責任的心路歷程: “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有了兒子,那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我是父親,他是兒子,父親要有父親的責任。 因此,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我的心都放在事業上,天天出差,把家事全託付給妻子,對家裡的事情、兒子的事情從來是不聞不問。直到兒子上了中學,那天回家偶爾看到兒子的考試卷子,發現孩子的考試成績太差了,一問他媽媽,才知道孩子的學習狀況很糟糕。 當時很氣惱,只想著教訓兒子一頓。沒想到孩子對我說,我需要跟你像成人一樣平等的談話。我突然就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了。而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我幾乎什麼都沒幹。唉,當時心裡說不出來的愧疚,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啊。我一定要彌補上這個父子交流的斷層。”從那以後,他抓住一切機會和兒子相處和交流,直到兒子上了大學,他們依舊保持每天交談一個小時的習慣。
初為人父不是單一事件, 而是開始熟悉家庭新角色的要求和喜悅的漸進過程,這個過程很早就開始了。早在妻子懷孕前,夫婦對於是否要生孩子,以及什麼時候生孩子或領養孩子等問題的討論,都是過渡到父親角色的複雜過程的組成部分,隨著夫婦雙方對妻子懷孕的逐步適應和調整,這個過程繼續進行著。因此,懷孕是一件家庭大事,不僅是母親懷孕,夫婦雙方都在“懷孕”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便已經認識到父親在母親懷孕期間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這種觀念的轉變是緩慢,而且又是不完整的,如果您稍微留心一點,就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在論及為人父母的各種書籍中 ,差不多有200本書提到了如何做母親,如何懷孕和如何生育,只有兩本書提到了如何做父親。家庭教育報告會場上,在專心聽報告的,大多數是媽媽,學校家長會上,圍著老師詢問孩子的學習狀況的,也多為媽媽,學校門口,放學的時候在那裡等候接孩子的,也是媽媽的身影居多。
女性之所以具有育兒傾向,是由於妊娠期間和生產期間發生的激素變化,這是爸爸並未經歷這些激素變化,因此從生物學角度講他們不具有育兒傾向。在這種大環境影響下,中國的家庭教育由傳統“嚴父慈母”向“母嚴慈父”轉變,更多的家庭是父親不管不問凡事母親一手包辦。 結果我們就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孩子: 柔弱 獨立性差 不自信 不勇敢 不堅強,愛使小性子 、愛發脾氣..
而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自理能力、自信心理 堅強品質 驍勇精神卻正在日漸喪失。 在我接觸的諮詢物件中,男孩子哭哭啼啼地講述被女同學欺負,女孩子嚷嚷鬧鬧、大哭小叫的都不乏其人。
其實相對母親來講,父親心胸更開闊一些,實踐範圍更廣泛一些,在一些重大問題上 相對比較理智,看得長遠,而且成熟的父親應變能力也較強,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教有其特殊的價值。
父親勇於冒險 富於智慧、大度、堅定、勇武但易暴躁;而母親則穩重、溫柔、服從、忍耐但易焦慮和自早。因為另性和女性的氣質特點是互相補充的,,有優秀的一面,又都有缺憾的一面。
在家庭教育中,母親是一片綠草地,父親就是一棵樹,。綠草地盡力做好大樹無法做到的事情,而大樹同樣努力抒綠草地生活領域之處的東西展示給孩子,兩者如空氣和水一樣,合力為孩子創造一片和諧的成長空間。這樣孩子體驗到的是兩種榜樣的力量,兩種方式的愛,體驗到的是合力的教育,是和諧的張弛有度、剛柔相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