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說起家庭教育,沒有人會忽視童書的巨大作用。

在低齡寶寶的家庭裡,父母們大多會購買黑白卡、彩色卡,布書或洞洞書給孩子做“玩具”,刺激孩子的視力發展,促進孩子的手眼協調;

再大一些,父母們會開始關注童書的色彩構圖和故事內容,再後來,則更多注重教育和引導功能。

童書,作為教育啟蒙最重要的媒介,是幾乎無法被其他任何形式替代的。很多成年人即便自己很少看書,或是以更便宜便攜的電子書為主,也絕對不會忘記給自己的孩子買實體童書。

今天,越來越多出版商將注意力投入到童書領域,童書的製作越來越精美,大開頁、繽紛插圖、硬卡紙、安全圓角,選擇越來越多,熱銷榜單越來越長,童書價格也水漲船高,然而,這片巨大的市場中,魚龍混雜。越來越多的父母們提出疑問: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選童書?如何讀童書?

作為家庭教育的研究者,我很關注選書的話題,一般情況下,我會建議父母們從出版社、作者以及豆瓣評分、書評出發,來選擇信譽較有保障的童書,然而我也常常在想,有沒有更為系統的方式,幫助父母們更好地去選擇和利用童書。

當我看到這本《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時,我很好奇這麼厚實的一本書,難道是一串長長的榜單?讓我意外又驚喜的是,這本書不是榜單書、不是推薦書,而是一本充滿歷史感和趣味的童書指南。

這本書的作者羅德里克 • 凱夫是印刷史學家和圖書館員,曾經和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大學合作,研究稀有書籍,並且開發了資訊科學課程;另外一名作者薩拉 • 阿亞德,是藝術史學家和圖片研究人員,專注於研究書籍的發展歷史。

在這本書裡,他們並不向我們推薦任何“最佳圖書”,相反的,作者在引言當中明確指出:

“我們的100本書斷然不是‘經典’,可能也談不上‘最佳’;其中一些書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它們‘糟得很,甚至令人反感’得很有趣,也有一些書完全無法讓今天的小讀者產生興趣。”

因此,在《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裡,我們看到的不是“推薦”,而是“深度解析”。

我們在書裡,既能看到我們耳熟能詳的童書,也會發現圖片中殘破不堪的完全沒有聽過的古老童書;既有高品質的真正經典,也有被作者指出“荒謬”的劣質品。

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不在於介紹這100本書本身,而是希望以它們為線索,來串起整個童書發展的浩瀚歷史,啟迪我們對於童書的敏銳認知。

因此,這裡面提及的100本書,我覺得更像是“影響父母們理解、選擇和利用童書的100個關鍵的歷史性事件”。

羅德里克和薩拉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採訪中收集到的童書版本、印刷、圖片設計、作者、影響力等紛繁複雜的資訊,以一副宏達的畫卷展開,再徐徐道來。讓我們覺得,翻閱這本書時,就好像進入了一座古老的童書館,在斑駁的色彩中,我們可以看到:

童書是如何誕生的,它經歷了怎樣波折的發展歷程,童書的編制印刷出版和營銷與它所在的時代有著如何密切的關係?我們會發現,即便是同樣的一本書,也會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不同的定義和評價。

童書發展史:家庭教育史的註腳

童書的內容和形式,是每個時代兒童教育的實踐呈現。

考古發現,在4000多年前,蘇美爾地區曾出現過楔形文字石碑,上面鐫刻著一首搖籃曲:

“歌聲裡願他茁壯成長

歌聲裡願他變得強大

睡眠會給你的膝蓋堆滿麥穗兒

而我會為你製作甜蜜的乳酪

這小小的乳酪會是治癒一切的靈藥。”

這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期盼和祝福,也由此可見,在印刷術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在為早期教育尋找載體。

耶穌會會士曾說:

“把孩子的前七年交給我,之後你想怎麼教育他都可以。”

正體現了書中所說的“人們對教育兒童的關心和關注由來已久”的判斷。

捷克的揚·阿姆司·誇美紐斯在1658年出版的《世界圖解》是西方世界中第一本有插畫的童書,有些類似今天的百科全書;

世界上的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書店,是由“兒童文學之父”約翰·紐伯瑞在1744年創立,它尤為崇尚“快樂至上”的兒童教育觀念......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有時當然也會有階段性的倒退),童書的形式也發生著對應的變化。

比如,當教育學家發現,感官互動對兒童智力發育具備重要觸動機制的時候,綜合各類感官的書籍就應運而生。在1940年,有一本極其經典的童書《拍拍小兔子》,就透過設計毛絨絨的兔子尾巴,能發出聲響的小球,能掀開的布等巧妙的小機關,將視覺、觸控、聲響甚至氣味元素融合在書中,開闢了可感知童書的新領域。

在《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裡,還列舉了我們現在熟悉的各型別圖書的有趣起源和發展歷程:比如立體書、翻翻書、洞洞書、有聲書、布書等等,感興趣的父母可以翻閱。

選書:流行,並不意味著優質

《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裡,不乏對“流行卻劣質”書籍的批評。

以《阿拉伯之夜》為例:法國的東方研究者安託萬·加蘭德曾在1704年出版了《阿拉伯之夜》,一開始吸引的是成年讀者,之後,1790年出版了它的兒童版,在兒童版中,出版商為了說服潛在顧客購買,將標題改為《東方道德——一千零一夜之美》,並配上文字“每個故事後都有’令人尊敬以的庫柏先生的合理思考’。”問題是,根本就沒有這樣一位“庫柏先生”存在。實際上,書裡的文字,是一個落魄作家拼湊而成。這種騙術在當時出版業屢屢皆是,然而,憑藉著“東西亞魅力與魔力”的噱頭,無數作家和藝術家投入到這本書的新版創作中。

今天,不少高居銷售排行榜,甚至風靡一時的童書,也實踐著“流行卻劣質”的荒誕之路。

比如,不少童書以“官方推薦”“小學必讀”等標籤進行誤導銷售,還有部分被市場熱捧的所謂暢銷童書,被指出涉及宣揚自殺、暴力、不良習慣、誤導三觀等問題,遭到緊急下架。

對榜單的迷信正在慢慢破除。

線上期刊《藏書集》曾對童書的獲獎榜單有過這樣的評價:

“每一本躋身獲獎榜單的書背後都有一些可以與之媲美的書落榜。”

因此,無論是對熱銷榜單上的書,還是落榜無聞的書,我們都要有一定的自我價值判斷。

比如備受爭議的《米小圈》,因為女兒感興趣,我也會有所選擇地給她看,也許部分內容“三觀不正”,但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象牙塔,她身邊的同學一定“正義”嗎?不說粗魯話嗎?陪孩子閱讀時,這不也是極好的“反面教材”嗎?為她“接種疫苗”,提高“抵抗力”。更何況,書中也有不少正能量和生活中的豁達幽默。

《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中寫道:

“每個孩子的閱讀偏好以及對書的理解也必然如同大人一般,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大相徑庭。”

與其按照榜單選書,倒不如從主題閱讀法入手,根據孩子感興趣的主題,去延伸尋找同主題、類似主題、平行主題的書籍, 讓孩子從一個感興趣的領域切入,慢慢醞釀更深的興趣。

我身邊就有一些父母,因為孩子對軍事、對美食特別有興趣,就專門尋找這型別的童書,既滿足了孩子的求知慾,又可以橫向對比,區分優劣。

下次,我會將主題閱讀法的步驟和技巧另外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用書:經典是以它的特定時代為背景的

我記得一個有趣的問題,問“為什麼英國人睡不著的時候都數綿羊,不數其他動物呢?我沒覺得數綿羊有什麼催眠作用啊?”下面的回答相當睿智:“因為綿羊在英語裡讀‘SHEEP’,和睡覺‘SLEEP’是諧音,如果我們要自我催眠的話,數‘水餃’(睡覺)更好吧。

這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它揭示了一個關鍵本質:

無論是多麼經典的、被證明多麼有效的東西,都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研究前提。在它誕生的或者受到世人追捧的那個年代和社會中,它一定是滿足了特定讀者的價值偏好和夢想。

經典書當然可以買,但我們首先應該瞭解它在童書歷史長河中,是處於哪一個時間段,它的時代大背景是什麼,它的作者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寫下或者畫下它的。

比如,在戰爭期間,某些經典讀物也會蘊藏著血腥和黑暗,甚至因為它的陰暗面而獲得推崇,只是,在之後漫長的歲月中,跟隨著和平年代而不斷修訂,逐漸更“陽光”。

這讓我想到,當我們今天在閱讀一些經典圖書,感覺“三觀不正”時,或許應該用更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它的特殊背景。

不僅僅書有它的階段和背景,孩子讀書也是分階段的。

《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強調:

“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他們讀書的品味自然會有所改變。因此,在什麼時候(太早或太晚)閱讀這些書會十分影響他們對書的理解和感受。”

我也發現,我們常以為是我們在給孩子選書。

實際上,即便書是我們挑的、買的,是我們帶回家攤開擺在孩子面前的,也不代表這“挑選”的特權是我們的。

因為,即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會在你舉起黑白色卡時選擇看,或者不看;再長大點的寶寶,可能會對你買的布書愛不釋手,也可能把它扔到一旁;即便我們抱著寶寶讀《三字經》《弟子規》,或者威逼利誘讓他看上一會《世界名畫》,也可能發現他根本心不在焉。

說到底,書是孩子在“挑”的,他用他的注意力、他的反應告訴我們,他到底喜不喜歡。

因此,在書中,作者提出一個十分重要的選書原則:孩子喜歡的,才是最適合的!

我們要尊重孩子在每個階段的喜好。

如果孩子暫時還看不下經典書,那麼千萬彆強迫孩子看,讓孩子把看書當成了負擔,失去了主動閱讀的興趣,反而因小失大。

萬事相通,如果今天,孩子對勇敢美麗的《索菲亞公主》感興趣,而還不太能理解《三字經》,我也會尊重她。等待合適的時機,希望未來有一天,《三字經》能給她帶來更美的體驗。

領悟

今天,我讀這本《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也改變了我對於世界、對於童書的很多固有觀念,學習著用開闊的視野去感受童書,學會從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童書,去嘗試更尊重孩子喜歡的童書。

我想,關心孩子閱讀的父母,都可以透過這本書,收穫更多領悟,正如瀏覽一座浩瀚的童書博物館。

寫道這裡,我忽然很懷念,小時候最喜歡的那本,偷偷藏在枕頭下的故事書。

11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父母吃飯看手機,卻責怪孩子不好好吃飯?這樣教養孩子有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