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親身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讓孩子依賴感降到最少,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很多育兒書裡都提到,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與我們保持獨立,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一天當他們離開我們的時候,能自己獨當一面。我們希望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翻版或者延伸,而是一個獨立的人,與我們有著不同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同夢想的個體。
如何幫助他們成為一個自立的人?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讓他們親自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讓他們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仍然清楚地記得,我第一個孩子剛開始繫鞋帶時,看到他艱難的樣子,我耐心地站了10分鐘,最後,終於忍不住還是幫他繫上。
每次女兒一提到她和朋友吵架,我就馬上跳出來給她建議。
如果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聽我的,那怎麼可能讓孩子從錯誤和失敗的經歷中得到成長?
你也許會想:“幫孩子繫個鞋帶系告訴他們怎麼處理和朋友的衝突,讓他們避免犯錯,這些至於那麼嚴重嗎?不管怎麼說,孩子畢竟還小,沒有經驗,他們確實要依賴周圍的成人。”
這就是問題所在。當一個人一直依賴另一個人的時候,就會產生某種情緒。
當一個人處在依賴別人的境地,隨之而來的,除了有點感謝以外,更多的感覺是沒有能力、沒有價值感、怨恨、挫敗和生氣。這個無奈的事實讓我們做家長的進退兩難。一方面,我們的孩子的確需要我們,因為他們年輕沒有經驗,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告訴他們怎麼做,另一方面,他們的依賴又導致對我們的敵意。
怎樣將孩子的依賴感降到最低?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幸運的是,鼓勵孩子自立的機會每天都有,這裡提供了詳細的技巧,讓孩子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我們。
『鼓勵孩子自立的六個技巧』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正例」
媽媽:今天穿灰褲子還是紅褲子?
爸爸:你要半杯果汁,還是一杯果汁?
爸爸:我們五分鐘以後離開,你是接著在這兒玩,還是去玩鞦韆?
媽媽:你是想現在練還是吃完飯再練?
這些選擇給孩子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練習做決定的機會。如果從小沒有經歷過自己做選擇,將來對職業、生活方式、伴侶選擇就會變得困難。
2.尊重孩子的努力。•孩子需要開啟瓶蓋
「正例」
媽媽:瓶子不容易開啟。有時候,用勺子撬開一邊可能會有用。
「反例」
媽媽:把瓶子給我。
•孩子需要繫鞋帶
「正例」
媽媽:繫鞋帶很考驗你手指的靈活性。
「反例」
媽媽:怎麼系這麼長時間?
•孩子學習分數加減
「正例」
爸爸:分數相加可能有些困難。不太容易找出公母。
「反例」
爸爸:分數相加很簡單!我來幫你。
當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會集中精力去自己解決問題。
3.不要問太多的問題。•孩子考試回來
「正例」
「反例」
爸爸:老師覺得你的作文怎麼樣?數學考試及格了嗎。有人放學後找你來玩嗎?沒有?為什麼沒有?
•孩子出去聚會回家
「正例」
媽媽:回來了!
「反例」
聚會玩得好嗎?誰都去了?他們是不是都盛裝出席?你們吃什麼了?你和誰在一起?
問太多問題會讓人感覺私人生活被侵犯。孩子們想說的時候,自然會和你說。
4.別急著告訴答案。「正例」
孩子:爸爸,雨是從哪兒來的?
爸爸: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
「反例」
孩子:爸爸,雨是從哪兒來的?
爸爸:這是因為水蒸氣的蒸發和凝固。你看到的實際上是……
「正例」
孩子:奶奶為什麼每週都來咱家?
媽媽:你想知道為什麼奶奶每週都來咱家?
「反例」
孩子:奶奶為什麼每週都來咱家?
媽媽:因為她太愛我們了,還因為她住的離咱們家近,還有……
當孩子提問時,首先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
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孩子:爸爸,我的神仙魚看起來病了。
爸爸:嗯,我覺得可以去問問水族店老闆。
孩子:我所有的朋友都吃口香糖。能給我買點嗎?
媽媽:那我們問問牙醫,看他讓不讓你嚼口香糖。
孩子:媽媽,幫我找到吉他老師了嗎?
媽媽:我還在找著呢,你也可以去打聽一下,看有沒有好的推薦。
孩子:媽媽,幫我找到吉他老師了嗎?
媽媽:我還在找著呢,你也可以去學校打聽一下,看有沒有好的推薦。
孩子:爸爸,你得幫幫我學數學,我都跟不上了。
爸爸:你能不能問問老師,看誰學得好,來輔導一下,趕上速度。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不能凡事都完全依賴我們。家庭以外——水族店老闆、牙醫、學校都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6.別毀掉孩子的希望。「正例:讓他們去嘗試和體驗」
孩子:媽媽,我想試試在學校演出中當主角。你覺得能讓我當嗎?
媽媽:哦,你想試試主角,這會是個不錯的經歷。
孩子:長大了,我要當工程師!
爸爸:噢,你想要當工程師啊!
「反例: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
孩子:媽媽我想試試在學校演出中當主角。你覺得能讓我當嗎?
媽媽:嗯,可我不想讓你失望。為什麼去當主角了?你又沒什麼表演經驗。也許演個小角色還行。
孩子:長大了,我要當工程師!
爸爸:就你的數學成績,算了吧。
不讓孩子失望,就是在保護他們的希望、夢想和為實現夢想所付出的努力。
儘管剛才所列的許多技巧看似容易,但實際上沒一樣簡單。需要我們下決心,多用這種方法和孩子交流來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
事實上,我們到目前為止學到的所有技巧,都是要幫助孩子看到自己是個獨立的、有責任感的、有能力的人。我們傾聽他們的感受、分享我們的感受、邀請他們和我們一起解決問題,所有這些都是在鼓勵他們能自立。
對我們來說,鼓勵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瑣事是需要根本性的改變的。我仍然記得奶奶羨慕地說起一位鄰居:“她是最棒的媽媽。她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事情。”在我的思想裡,一直認為好媽媽就應該為她的孩子做所有事。到現在,我比她更進一步,我不光為他們做,我甚至為他們想。結果呢?每天在一些瑣事上,總是意見不合,最後大家都不歡而散。
當我最後把本該屬於孩子來承擔的責任,還給他們時,每個人的脾氣都有改善。下面的方法幫助了我:每當我覺得自己又要開始參與或爭論的時候,我問自己:“有沒有其他的選擇……我必須要承擔嗎?……或者我能讓孩子們來負責嗎?”
【鼓勵孩子自立可能用到的技巧】「新技巧」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尊重孩子的努力
•不問太多問題
•別急著告訴他們答案
•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別毀掉孩子的希望
「以前學到的技巧」
•接納孩子的感受
•說出你的感受
•提示
•解決問題
事實上,鼓勵孩子自立的整個過程可能會非常複雜。我們理解了培養孩子獨立的重要性,同時,內心也是充滿了矛盾。首先是圖省事。我們多數人現在都很忙碌,通常都會叫孩子們起床,給他們扣扣子,告訴他們吃什麼,穿什麼。這樣又方便又快捷。
其次,在情感上,我們無法割斷與孩子的緊密聯絡。我們無法不視他們的失敗為我們的失敗。我們做不到,明明幾句話就可以讓他們避免痛苦或失望,但也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最親近的人面對掙扎或犯錯。
我們還要剋制自己不提供建議,尤其是我們確信自己知道怎樣做的時候。我知道當孩子問我“媽媽,你說我該怎麼做?”的時候,我要控制住自己不馬上告訴他該怎麼辦?
更困擾我們的是,我們不能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們時的失落感。我還說,清清楚楚地記得三個小生命曾那麼需要我,這種需要讓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滿足。當發現鬧鐘叫醒比媽媽的呼喚更有效時,當孩子們終於會自己讀故事書,不用我再給他們講故事的時候,我的心情很複雜。
孩子的成長也帶給了我內心的矛盾,所以我特別能理解一個幼兒園老師給我講的事情。這個老師費勁說服一個媽媽,讓她不用再在教室陪她的兒子了。媽媽走了五分鐘後,小喬納森要上廁所,老師勸他快去,他不高興地叨叨:“不行。”
她問:“為什麼不行?”
“因為媽媽不在這兒。”喬納森解釋道,“我上完廁所,她給我鼓掌。”
老師想了一會兒,說:“喬納森,你可以上完廁所,自己給自己鼓掌。”
喬納森瞪大眼睛,看著她。
老師帶著喬納森去廁所,等著他。幾分鐘後,廁所裡傳來鼓掌的聲音。
後來,那位媽媽打電話給老師,說喬納森回家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可以為自己鼓掌了,我不再需要你了。”
“你相信嗎?”老師驚訝地對我說,“那位媽媽說,她其實很失落。”
我相信。我相信儘管我們為孩子的進步感到驕傲,也為孩子的成長感到欣慰,但同時,也會為他們不再需要我們而感到失落。
每個家長都在經歷一次“痛並快樂著”和旅行。一開始,我們獻身於一個弱小無助的生命,幾年來,又經歷為他們擔心、給他們安慰和理解、為他們做人生計劃的過程。把我們的愛、我們的體力、我們的智慧和經驗都給了他們,為的是有一天能讓他們有內在的力量和信心離開我們。
『第二部分 針對每個技巧的建議、常見問題』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問孩子要半杯牛奶還是一杯,麵包烤的時間長點還是短點,這些問題看似不合理,但對孩子來說,每個小小的選擇都會讓他有機會控制自己的生活。
2.尊重孩子的努力。我們常常會認為我們讓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簡單。我們還會鼓勵他們“試試看,很簡單。”如果他做成了,那也是做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沒有什麼成就感;如果沒做成,他會覺得連“簡單”的事都沒做好。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孩子的角度去看,就會意識到任何事情第一次去做的時候,都會很難。有的家長抱怨,他們不能忍受自己現在那裡,看著孩子掙扎而無動於衷。這時候,建議你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去替他做。作為父母,我們培養孩子的基本原則是讓孩子有責任感,但偶爾我們也非常願意“替他們做事”。
3.不問太多問題。“你去哪兒了?”“出去了。”“出去幹啥了?”“什麼也沒幹。”這段經典的對話隨處可見。孩子們在沒準備好怎麼回答,或者不願意回答的時候,他們防禦性的回答就是:“我不知道。”或者:“別煩我。”
一位母親告訴我們,她原來覺得如果不過問孩子就不是一個好家長。但後來,她驚喜地發現,如果不狂轟濫炸地問孩子問題,而是在他想說的時候,認真傾聽,他就會願意和你說。
那麼,這是不是說任何時候都不能過問孩子?絕對不是。重要的是注意你的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
注意:家長普遍愛問一個問題“今天開心嗎?”,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他們不僅要去聚會、上學、玩、露營、參加舞會,還要讓自己開心,如果不開心,就會讓自己和家長都失望。
4.別急著告訴答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問到各種各樣令人困惑的問題:
“彩虹是什麼?”
“小孩子為什麼生下來就不能回去了?”
“為什麼人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一定要上大學嗎?”
家長經常會被這些問題搞得很尷尬,然後立刻開動腦筋,想出一個合適的答案。他們給自己的這種壓力其實沒有必要。通常在孩子提問題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讓成人作為一個迴應者來幫助他們更深入地探索他們的想法。
急於給孩子答案,對他們沒有幫助,就像是我們在替他們做腦力勞動。把孩子的問題反問回去,讓他們做進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幫助的:
“你想知道是怎麼回事?”
“你是怎麼想的?”
我們甚至可以重複他們的問題。
“為什麼人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可以稱讚孩子提的問題:
“你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哲學家問了幾個世紀的問題。”
不必急於回答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和問題本身一樣有價值。
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減輕孩子對家庭的依賴,告訴他在外界有許多有價值的資源可以利用。我們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總能找到幫助。
這個方法除了對孩子有益外,也減輕了家長的負擔。校醫可以和超重的孩子討論飲食習慣,鞋店的售貨員可以解釋長時間穿運動鞋對腳的影響,圖書館員能幫助青少年攻克一個艱鉅的研究課題,牙醫能解釋不刷牙的後果。所有這些外界資源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資訊,而不只是從爸爸媽媽這裡得到答案。
6.不要放棄希望生活更多樂趣來自夢想、幻想、期待和計劃。讓他們對實現夢想失望,也讓他們失去了實現夢想的人生經歷。
當孩子自己想清楚該怎麼做的時候,他有信心並且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更多鼓勵自立的方法1.讓孩子擁有自己的身體。
避免經常幫孩子捋頭髮、扳直肩膀、摘掉身上的線頭、捲起裙邊、整理衣領。孩子們會覺得這些動作是對他們身體的侵犯。
2.不要在細節上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
沒有孩子願意聽到“你鼻子都快貼在本上了?……寫作業的時候,坐直了……把眼前的頭髮捋一捋,那樣怎麼看東西?……繫上釦子,衣服敞著太邋遢……那件汗衫過時了,穿這件新的……你用零花錢買這種東西啊?真浪費錢。”
孩子會不耐煩。“媽——”或者“爸——”的意思是:“別煩我了。這不關你的事!”
3.不管孩子多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議論他們。
設想一下,你站在媽媽邊上,聽她和鄰居談論:
“他一年級的時候總是不開心,因為他閱讀跟不上。不過現在好多了。”
“她人緣很好,每個人都是她的朋友。”
“別介意,他有些害羞。”
但孩子們聽到這樣的議論,他會覺得自己像父母的私有財產。
4.讓別人自己去問孩子問題。
人們經常會一遍又一遍地當著孩子的面問父母:
“約翰願意去上學嗎?”
“他喜歡剛出去的小妹妹嗎?”
“他為什麼不和小妹妹一起玩?”
這時候,真正尊重孩子的做法是告訴問問題的人:“你讓約翰來告訴你,只有他知道是怎麼回事。”
5.尊重孩子偶爾出現的“沒準備好”。
不用去強迫和催促孩子,我們相信他們最終會準備好的。
“我不擔心。如果你準備好了,就可以進水裡玩。”
“你決心不再吮手指的時候,就不會吮了。”
“會有一天,你能像爸爸、媽媽那樣自己去廁所。”
6.謹防說太多的“不”。
很多時候父母用生硬的“不”挫傷了孩子的熱情,孩子會感覺這是對自己的攻擊,他們會盡其所能來反抗。他們尖叫、發怒、罵人、不開心。他們質問父母:“為什麼不能?……你討厭……我恨你!”
即使最耐心的父母這時候都會生氣。我們該怎麼做?投降?還是凡事都說“可以”?很明顯,凡事順從是當然不行的,會讓孩子變得專橫霸道。還好,我們有方法幫助家長既堅定自己的立場,又不招致對抗。
『代替說“不”的方法』
A.提示
孩子:我能去舒珊家玩嗎?
代替說:“不,你不能去。”
給她擺事實。
家長:我們五分鐘後就要吃飯了。
孩子得到這個提示,會會自己說:“我猜我不能去。”
B.接納感受
孩子:(在動物園)我現在不想回家。還能再玩會兒嗎?
代替說:“不,我們現在就得走。”
接納她的感受。
家長:我看出來你不願意走,想玩很長很長時間。(帶她離開的時候)玩得正高興的時候,真不想離開。
有的時候,一個人的感受被接納後,他的抗拒心理會減弱。
C.描述問題
孩子:媽媽,現在能開車帶我去圖書館嗎?
代替說:“不能,你得很會兒。”
描述問題:
家長:我想帶你出去。問題是電工半小時後就來了。
D.有可能的話,用“是”代替“不”
孩子:我們能去操場玩嗎?
代替說:“不行,你還沒吃午飯呢?”
用“肯定”代替:
家長:當然可以,吃完飯就去。
E.給自己時間想想
孩子:我能在蓋瑞家過夜嗎?
代替說:“不行,你上週剛去過。”
給自己時間想想:
家長:讓我想想。
這句話有兩個效果:讓孩子的堅持稍稍放緩(至少他知道自己的要求被認真考慮了),也給價值,留出思考時間。
相比之下,說“不”顯得簡短,上面的敘述略顯煩瑣。但是,它比說“不”要更有效。
更多建議•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為什麼不能給她建議幫助她?
如果你馬上給她建議,她要麼覺得自己太傻(“我為什麼自己沒想到呢?”),或怨恨(“別干涉我的事情!”),要麼被激怒(“你真以為我不知道怎麼處理嗎?”)
當孩子自己想清楚該怎麼做的時候,他有信心並且願意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家長忽略孩子提出的問題時會讓孩子感覺受到傷害,或者被離棄。在忽略孩子的問題和立即給建議這兩個極端之間,家長還可以做很多:
1.幫助她整理紛亂的思路
2.把問題重新敘述一遍(問完問題後,最後停頓一下。沉默一會兒,有利於讓孩子自己靜下心來想出解決辦法。)
3.提供外部可利用的資源
“我相信有關於青少年如何處理社交問題的網站。看看上面是怎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