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瀏覽網頁的時候,不只看到一個網友吐槽,自己的家境還可以,但是從小到大父母都在灌輸家裡很窮的概念。
導致他從小到大都很自卑,不敢交朋友,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懦弱、不合群。
結果等到自己上了大學之後,才真正明白自己家裡並不差錢,只不過這個錢從來沒有花到自己的身上。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奇怪的育兒觀念出現了,例如什麼孩子要窮養,吃苦方為人上人等,部分家長認為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孩子必須要學會節儉。
但是試想孩子上幼兒園與小學時,還沒有明確金錢的概念,可以自信地成長,可從初中開始,挑戰與競爭越來越多,物質上的缺失,會導致孩子自卑,不敢把握機會。
讓孩子節儉是一種非常好的育兒手段,但是如果這種節儉促使孩子學習時考慮學費問題,交友時考慮花銷問題,被欺負時還要考慮還手的話,家裡能不能賠得起,那麼這個孩子的眼界與格局,就已經開始被家長完全毀掉了。
家長要知道眼界與格局,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關鍵途徑,沒有這兩項的加持,孩子只會斤斤計較,如井底之蛙,未來難有大出息。
金絲貝瑞曾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語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價值觀與性格形成。
因此,做為家長的我們,如果家裡沒有窮到過不下去,就不要再進行以下三種節儉!很容易毀掉孩子的格局與眼界。
一、興趣上的節儉: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家庭,有車有房事業蒸蒸日上,但是家裡的孩子已經10歲了,沒有培養過任何興趣。
我向兩位家長問過不給孩子培養興趣的原因,家長直言,自己也是這麼長大的,沒必要花這份錢。
仔細一聽這句話確實沒什麼錯誤,這位小孩的學習成績很優秀,人也很乖。
但是一看同齡孩子,有跳舞獲過獎的,有鋼琴獲過獎的,有會畫畫的、游泳的、輪滑的。
這個小孩平時看得很優秀,但是與同齡人站在一起,就顯得很笨重、木訥,缺失了那種擁有熱愛的靈氣。
其實孩子很喜歡畫畫,再加上最近英語成績開始下滑,所以主動地向家長提出了想要上補習班,但是家長都直接拒絕了。
這樣的教育不僅打消了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還很可能扼殺了孩子天賦,要知道隨著時代的發展,學霸二字並不只意味著死讀書了。
二、教育上的節儉:扎克伯格曾因給孩子看物理繪本引發外網熱議,霍思燕曾因給孩子購買早教書籍被拍下,由此可見,有遠見的父母,不會在孩子的教育上省一分錢。
美國的心理學家布魯姆曾透過對超千名孩子的智力測試,發現0到5歲孩子的智力是自己本身極限的二分之一。
這也說明10歲之前,是孩子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發育已經在這個時期進行了大半。
因此在教育上,尤其早期教育上,家長不能有絲毫的節儉。
從小學開始,孩子就正式進入了競爭中,這之前的教育投入越多,孩子未來就會越感激父母的遠見。
三、書籍的節儉:錢三強曾說,知識需要主動“抓”出來,而不是靠“教”出來。
曾有研究證明,書籍儲存量豐厚的家庭,其孩子未來大機率會有出息。
而一說到了書籍的作用,我就想起了韓寒,韓寒曾因年少無知主動輟學,等他長大返回放棄學業的同時,也在感嘆,多虧了父親讓他多讀書,他才能仍有如此成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各種名人的世界裡旅行,極大地增強了孩子的眼界與格局。
但是現在很多家庭,從沒在物質上缺過什麼,但是在書籍這一方面,確實非常節儉,認為除了學校的書是真材實料以外,沒必要看課外書。
但是在不能保證定期帶孩子觀世界的情況下,書是提升孩子眼界與格局,讓孩子未來有出息的最好方式。
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增加書籍儲備量,用書籍讓孩子進步。
印度尼西亞有一萬個島嶼?
新加坡不能吃口香糖?
科威特的水資源比石油還貴?
尼泊爾的人們喜歡在廣場上洗澡?
書籍可以讓孩子放眼看世界,進行一場不出門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