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直以來我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當家長在教育孩子,尤其是打孩子時,是想讓孩子哭呢,還是希望孩子不哭。

在我小的時候,家裡經常就上演這樣經典且無解的名場面。

“你還哭,還哭!我打你還打錯了?”

“嗚嗚嗚……”

“你再哭再哭!”打得更狠了……

“啪啪啪!”

“……”沒有哭聲~

“這樣打都不哭,看來打得不夠狠啊,這怎麼能長記性!”打得更狠了……

於是不管我哭不哭,最終都是我媽自己打得筋疲力盡才罷手,以至於這麼多年過去,我都不知道如果再讓我回到過去,面對我媽那深刻的教育,我是該哭好,還是不哭好,如何做才能讓我媽對我的教育不那麼“深刻”。

之所以舊事重提,其實也並非糾結想要找出這道送命題的解答辦法,而是偶爾看到這樣一則寒心的事件。

一位老師因為6歲的學生沒有認真及時完成作業,就使用了道具去訓誡孩子,沒想到孩子在整個過程中悶聲不響,以至於老師誤會了自己的懲罰力度,以為對孩子沒起到相關效果,於是更加大了懲戒力度,結果就是學生被教訓到住院,至於被懲戒部位完全變了色,而那個道具老師事後“才”發現有小齒在上面。

這個事情,要說老師錯了,那肯定是錯的,對於教師來說,體罰學生是明令禁止的,而對方又只是個6歲的孩子,才剛剛邁入小學,能犯什麼不可饒恕的大錯呢。

而在事後,老師也表示孩子只是因為1個多小時寫了3個字的筆順才這麼氣,雖然這事要是擱自己身上可能已經需要除顫儀了,但作為老師,對此事不應該比家長更有經驗嗎,畢竟他們平時接觸的都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但要一味指責老師,貌似也說不過去,畢竟如今哪個正常孩子,面對極致疼痛還能咬緊牙關絲毫不鬆口,這怎麼說也不是什麼革命年代了,現在的孩子何德何能早已習得如此高大上的覺悟了,士可殺不可辱,寧死不屈?

哭,原本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哭代表有需求,因為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獲取想要的東西,於是透過哭來尋求他人幫助,這是一種求助方式。

哭,還是每個人的一種情感宣洩,不管成人還是幼兒,當感覺悲傷痛苦時,都會想哭,只是成人有更強的情緒控制能力,就算想哭,也可能會顧及各方面而放棄哭的做法,但對於幼兒來說,語言系統不成熟,委屈說不出,行動能力又有限,消化情緒的渠道窄之又窄,於是更容易扛不住而崩潰哭泣。

根據孩子能力的正常發展來說,越小的孩子,對於情緒控制的能力越弱,哭的次數和強度也會越大。

但凡事都有例外,只要外界因素存在變化,不管多“不乖”的孩子,最終也都會被馴化,而要說那群最乖的孩子,應該要屬上世紀的羅馬尼亞的孤兒了。

1966年的時候,羅馬尼亞為了提高人口數量,頒佈了770法案,這是一條怎樣的規定呢?按照現代人的說法就是把女性當生育機器,不準避孕不準墮胎,每對夫妻必須至少要生4個孩子,否則就是違法。

於是在直到1989年這條法案被廢除的23年間,他們表面上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結果,比以往多出了200萬個嬰兒。

但另一方面只叫生不幫養的現狀也讓不少婦女在地下渠道墮胎過程中意外喪生,於是因個人或家庭因無法負擔的,嬰兒都被送到了孤兒院。

但面對如此多年齡相仿,各個只會哇哇哇的嬰兒,孤兒院要想盡心照料好每個嬰兒必定是天方夜譚,於是他們只能也對嬰兒整出一套軍事化管理方式:

1、根據護理人員分配等額嬰兒,比如根據被送來的嬰兒數,每個護理人員各照顧10-40個孩子不等;2、不管大的小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活潑的沉悶的……一律7點喚醒,7:30餵食,8點換尿布,過時不候;3、會自己吃的自己動手,不會自己吃的等著護理人員喂,半小時喂十幾二十多個孩子,每個孩子平均幾分鐘,吃多少算多少,時間到就等下一餐。4、能定時排便最好,不能定時排便的,也只能等到固定的時間再換尿布,再難受再哭,也沒人有空搭理。

於是孩子們每天除了餵食和換尿布這段短暫的時間能跟護理人員進行互動外,其他時候就是對著天花板和床的柵欄,真正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以至於 Georgette Mulheir 在《孤兒院的悲劇》演講中表示,在進入孤兒院以前原本認為會是吵鬧聲一片,沒想到卻安靜地如“修道院一般”。

本性如此愛哭鬧的孩子為何一進孤兒院就變得如此乖巧?其實這又何需什麼技巧,只需要不理他不就行了。

當孩子哭鬧時,你不要理他;當孩子表達需求時,不要滿足他;當孩子求助時,無視他。

當孩子發現自己無論怎樣都不會得到迴應時,他們自然就學會了不再多此一舉,不再無理取鬧,有理也不鬧了。

老師打我了,那應該是我錯了,要不然怎麼不逮別人就逮我;被打得有點痛,可是越哭越被打,我還是閉嘴吧。

就這樣安靜接受命運的安排,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禱,暴風雨過得快一些吧。

羅馬尼亞的孤兒們早已成了歷史,但他們所被培養的品質“安靜順從”如今卻依舊有人追捧。

是因為我們壞嗎?可為何孩子的老師還是被告了,我的母親還是邊打邊說是愛我的?

之前看過一篇看似非常標題黨的文章,叫《你對孩子又吼又叫,是因為你又忙又窮》,老扎心的,當時感覺自己差一點一口氣沒提上來,可仔細一看一想,這不就是現實嗎!

我打孩子,是因為我忙著操持家裡家外大小事,忙著賺錢生計,我哪有空去耐心詢問他為何哭,哪有時間追溯他的心理活動,我只看到他打翻了我幾百大洋買的奶粉,把客廳弄得亂七八糟,而我手頭還有一個案子要做,晚飯還沒準備,哪有空安慰他因為被奶粉滑倒的疼痛和恐懼,當時我滿腦子的想法又何嘗不是“活該”!

我打孩子,是因為我工作不順生活不順,我也需要發洩情緒,老闆惹不起,老公不敢惹,那處在家庭最底端,最無力反抗,也最不會回嘴的孩子,不就是我最佳的物件嗎?

多少家長打孩子,其實並不在意孩子哭不哭無所謂,最重要是首先是發洩自己的情緒,然後才是關注孩子是否還繼續哭。

孩子繼續哭,就拼命阻止他,並美化自己的教育方式,是為了讓你長記性,怎麼還哭,煩死了,啪啪啪,快別哭了!孩子不哭了,自己情緒也發洩完了,就自我安慰對孩子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孩子已經聽進去了,畢竟他表面上不哭了,至於他心裡怎麼想的,又有什麼重要的呢,至少此刻世界安靜了。

原本孩子哭是想要家長撫平情緒,結果卻被家長認為是挑起自己內在負面情緒的根源,於是為了撫平自己的情緒,就只能拼命壓制孩子的情緒,既然沒空也不會解決引起孩子情緒的根源,那我就只能解決挑起我情緒的根源,就是孩子的哭聲,他不哭,至少我就不會那麼煩,邏輯就是這麼混蛋。

所以家長打孩子,又制止孩子哭真的解決了孩子的問題嗎?其實歸根結底,解決的只是自己的問題!

世界上的哭,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真哭,孩子心裡苦,或生理疼痛,迫切需要幫助;另一種則是假哭,裡面摻雜著要挾,要實物要關心要陪伴,或想得到某種自己不可告人的小秘密。

不管哪種性質的哭,其本質都是相似的,結果都是“想要”,委屈想要抱抱,孤獨想要陪伴,疼痛想要安慰,看上個玩具想要買……

對大多數家長而言,孩子一哭就像討債,哭聲越大,氣勢越洶湧,如果本身自己情緒也已經不對,被這樣突如其來的情緒一點燃,本能就想到這孩子又要“剝削”自己了,哭就代表“要”,為了防止自己被“剝削”,首先就要禁止孩子開口,也就是禁止孩子的壞情緒,壓制它,消除它!

但很多時候,壞情緒就洪水猛獸,你越攔著它壓制它,它越與你作對,就算明面上乖巧,總有一天也會積攢足夠的暗湧負能量噴湧而出,而你越順著他,孩子反而像比捋順毛的小貓般溫順可人。

面對孩子哭的技巧,其實無非也就是“接納—共情—解決”這樣的老生常談。

接納:

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發洩,因為他們缺少必要的語言和行動能力,解決問題的途徑有限,發洩幾乎是唯一有效途徑。

比如在約定好前提的情況下,孩子耍潑要這要那,那麼任他哭是為了讓他明白你確實錯了,我們沒必要因為你哭就破壞約定,你有你耍潑的權利,我也有我遵守約定的權利,我尊重你不開心的事實,所有我接納你哭的事實。

共情:

就是站在孩子角度來感受孩子的感受,委屈是因為什麼,哭是因為什麼,將自己帶入孩子的經歷中,自然會更能明白孩子的“無理”行為。

比如一小時寫三個筆順,是因為在幼兒園從未握過筆,剛上小學自然就沒有能力好好寫字;做事磨蹭,是因為從未經過系統訓練,壓根不知道時間是個什麼東西。

想孩子所想,感受孩子所經歷,跟孩子站在一起,問題自然就更能浮出水面,也更容易被看見被解決。

解決:

當家長能完成接納和共情時,其實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大半,解決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家長理解孩子,孩子自然也不忍心為難家長,家長聽話了,孩子自然就願意配合了,反之亦然。

所以,孩子哭有什麼不好呢?不哭的孩子,將來才更讓人擔憂!

11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可怕的“大頭娃娃”:面對激素,究竟應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