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陽臺的書桌前,開始今天的寫作
陽光照在身上,暖洋洋
眼前時不時飄著一些五彩的灰塵。
人生再美好不過了。
卻有些人想要自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1.
剛看到一篇文章,《北大精神科醫生:你們用焦慮雞出來的娃,最後都送到我這裡了》
作者在北大工作,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
他在北大接受心理諮詢,接觸了非常多的優秀學生,想自殺,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這些學生接受傳統的抑鬱症治療:吃藥、電機療法都不管用。
作者說他們得的是“空心病”,不是傳統的抑鬱症。
能考上北大的學生,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優等生。
“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在一般人看來,這太難以理解。
但是現實就是這樣。我們不能不接受,我們需要面對這樣的現實。
誰也不想辛苦養育的孩子選擇自殺啊!
2.
現在的教育就是這樣的狀況,從學校、教育機構到家長都在拼命往前趕。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知道這個口號是誰喊出來的,不知害了多少孩子。
胎兒還在肚子裡,就要接受胎教:聽古典音樂、詩歌。
在機構的鼓吹下,孩子剛生出來就開始學習嬰兒游泳。
過不了多久,就開始接受價格不菲的早教。
上幼兒園大班後,開始學習小學三年級的課程:漢字、拼音、100以內加減法。
家長還要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英語、美術、舞蹈、鋼琴等等。
小孩子比大人都忙。
孩子從小生活在家長的焦慮中,家長給孩子灌輸各種壓力。
我的同事,給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買了幾大本卷子,讓孩子做。
孩子寫完作業想要玩一會都不被允許。
孩子說:“卷子上的題,我都會了。”
我同事說:“會了也得做。”
家長根本不聽孩子的心聲。家長想的只是讓孩子考高分。
孩子沒有自己的夢想,有的話,早被家長打擊完了。
“夢想能當飯吃嗎?” 這是家長們經常說的口頭禪。
3.
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改變不了現在的教育體制,但是可以從自身做起,不逼迫孩子、不打擊孩子。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
早上剛好看了一篇寫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文章。
鄭淵潔2009年,他以2000萬的版稅收入,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寶座。
他小學四年級,文革爆發,因為一篇作文被學校開除。他的父親並沒有打罵他,而是安慰他:“小子,沒事,我回家教你”。
他能有今天的成就,跟他的父母有很大關係。
之前聽過蔡志忠老師的演講,他從小就喜歡畫畫,立志當漫畫家。
他跟父親說:“我要臺北畫漫畫了。”
他的父親只說了十二個字:“找到工作了嗎?有了,那就去吧!”
這樣的父母是有智慧的,他不會把擔心表露出來,他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選擇。
他們知道孩子有許多條路可以走,孩子喜歡就去做就好了。
我們能否做這樣的父母呢?
讓孩子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引導孩子成長,鼓勵並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是小飛俠,隨時分享生活感悟、讀書心得。我,慢性子、內向、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