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大多數研究人員都相信,語言能力的習得對於思考、解決問題以及記憶提取能力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摘自簡·尼爾森,謝麗爾·歐文,羅絲琳·安·達菲合著的《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語言能力多多少少都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而且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開口說話是遲早的事兒。可是當你瞭解了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建立息息相關後,你也許就會意識到早說和晚說,多說和少說之間差異很大,而後天的干預往往是造成這種差異的重要原因。

如果你也熱盼著早日聽到那聲甜蜜的“爸爸”、“媽媽”,並期待著和你的小寶貝有更多的言語交流,那麼切勿相信“順其自然”,“貴人語遲”等說法,要知道勤勞且精明的父母更相信事在人為,幫助孩子學說話也不例外。那麼,怎麼做才可以幫助寶寶早開口,多說話呢?

1 多跟孩子說話

寶寶很小的時候並不能夠理解我們話語的含義,但是嬰兒時期聽到的詞彙量對孩子後期的語言發展卻至關重要。因為那些在嬰兒期就聽到很多話的寶寶,更容易在以後的學說話期擁有更多的詞彙量。

到了寶寶開始說話的階段,這種輸入對輸出的影響會變得更加顯著。這一點在BBC紀錄片《baby的異想世界》中已得到證實:研究中,當一位媽媽給孩子(21個月的寶寶)說了更多的話以後,孩子輸出的詞彙量也有了明顯增加。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成為“小話癆兒”,那麼你先做個“話癆兒爸媽”吧。

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講,頻繁的對話交流還可以為父母和孩子建立情感聯結,使孩子更快更好地建立起安全感。

2 說話早期要多點耐心等待孩子表達

孩子在剛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常常因為說不出或是說不全,而藉助於手勢或是某些單音節詞(如“拿”)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家長即使心領神會,也不要急於替他說出來或直接滿足孩子的需求,而要假裝不明白,給孩子多點時間鼓勵他自己說出來。如果實在有困難,還可以進行適當提示,或者等自己說出來以後讓孩子再重複一遍。總而言之,要給他機會表達,語言表達是需要鍛鍊的。

3 使用擬聲詞來增加語言的趣味性

擬聲詞,是模仿自然界的聲音的一類詞。這類詞並沒有什麼實際含義,只是表音,多以疊詞為主。也許因為形象、生動、有趣,而且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礙,所以很容易受到嬰幼兒的喜愛。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兒學說話期間都喜歡動物叫聲。

我記得在我女兒一歲左右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喜歡用擬聲詞去描述孩子身邊的各種聲音, 而每一次都會引得她笑個不停,好像說再多遍都笑不夠似的。例如,“那個小弟弟的鞋會嘎吱嘎吱地叫”,“小海豚撲通一聲跳進了水裡”,“外面的小鳥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這個豆豆吃進嘴裡咯嘣咯嘣響”······而每次聽我說過之後,她也總是樂於去模仿。

擬聲詞雖然沒有實際意義,但是可以激發孩子對語言的學習興趣,並促使他們透過模仿進行發聲練習。而其間的歡笑也可以為父母和孩子留下許多美好回憶。

4 儘量以輕鬆活潑甚至帶點兒誇張的語氣語調和孩子交流

輕鬆活潑的語氣語調可以營造愉快的溝通氛圍,拉近大人和孩子之間的距離;適當誇張的表情達意的方式則有助於小寶寶們理解大人話語的含義(因為嬰兒要到六七個月時才具備這種理解力,而差不多十個月的時候才能開始說話)。所以有時候,跟寶寶交流,需要大人們一改往日或嚴肅或平靜的說話方式,偶爾做一下“幼稚鬼”。

5 每天給孩子讀書講故事

嬰幼兒時期,孩子活動範圍有限,接觸到的人、事都很有限,而書籍可以很好地擴充他們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詞彙量。書中的語句,其文法有別於交際中的口語,長句也較之口語會更多,這些特點對於豐富孩子們的語言輸入內容大有好處。

6 經常給寶寶唱兒歌

兒歌,本身就是專為低幼兒童創作的童謠歌曲,所以往往篇幅較短,易於記憶;內容淺顯,容易理解;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孩子們在聽到兒歌后很容易受到感染,並急於開口跟唱,所以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刺激孩子早說話;而豐富的兒歌內容更是為寶寶們創造了充實的語料庫,讓他們今後有話可說。比如《小兔子乖乖》、《一閃一閃小星星》、《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小紅帽》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信手拈來的兒歌童謠,只要你不吝惜你的嗓音,隨時、隨地都可以唱給孩子聽。而且一定要不厭其煩地重複唱,因為孩子可是透過重複來學習語言的。

1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90後新手媽媽,應對嬰兒急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