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為一個拖延症晚期患者,總想著做卻又每每被短影片、遊戲、被窩所打斷,進而擱置……

再次想起做這件事,孩子已然兩歲了。幹起來吧!

最近突然發現,孩子的詞彙量暴漲,且長句子說得越來越通順,不停頓。

媽媽在梳妝檯化妝,“你真漂亮,媽媽!”爸爸連續打了幾個噴嚏,“爸爸你怎麼阿嚏拉,是不是晚上睡覺蹬被子拉?”孩子食指指甲劈了一點,疼得一直哭。簡單用碘伏消毒後,用創可貼包起來,防止二次傷害。“寶寶little finger 破了,要把它包起來,保護一下。”

如果不是親耳聽見,真的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兩歲孩子說出來的。

回想這些內容,孩子是從哪裡學的呢?

小豬佩奇

這絕對是一部良心動畫片,但在陪孩子一起看之前,我從來沒有看過。

自從每晚陪孩子一起看兩集(一集中文,一集英文),發現不僅有可愛的人物造型,還有優秀的配音(各種語氣詞運用的只能說妙),每集一個小故事背後,還有些許的道理。

現在每天晚上睡前會陪孩子一起看,看的過程中儘量不打擾她,讓她專心去看,看完之後,再和她一起復盤。

剛才的動畫片說了什麼內容?有哪些小朋友?他們都做了什麼呢?你有沒有學到什麼?

從頭到尾帶孩子再回放一遍故事,框架理清楚,細節也講明白。把我能體會到的道理分享給孩子,然後看著她心滿意足地躺到自己的小床上去睡覺。有時候關了燈之後,她自己還會在床上唸唸有詞地說著一些故事裡的內容(當然也會有白天看到的、聽到的)。

2. 繪本

孩子尚在媽媽肚子裡時,家裡就買了很多書。沒辦法,肚子裡沒貨,除了灰姑娘、小紅帽、賣女孩的小火柴之外,再講就得講魔獸世界了……

講個笑話,孩子2、3個月的時候,我還真給她講過魔獸世界。當然啦,記憶力一般的我,也只能講個4、5分,剩下的純靠腦洞瞎編,還編了個連續劇……大概講了兩三天吧,講得自己都記不住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裡又添置了許多繪本。宮西達也、小熊和最好的爸爸;還有個小熊的生活系列(叫什麼名字忘了),就是一些吃飯、洗澡、刷牙之類的小故事;還有一本媽媽訂的書,每個月送兩本(一本大人看的,一本小孩看的)。

每一段時間,寶寶就會特別中意其中一本或者一套書。印象最深應該是送的那本《幼兒園的一天》,至少抱了有2、3個月,天天讓我給她講,講完以後自己看(後來進化成自己講),吃飯睡覺都帶著……

最近喜歡的是《雪人國》,奶奶給她講得比較多,每翻一頁,自己就會說出每一頁的內容,關鍵還聲情並茂。“太棒了”、“好冷啊”、“回家咯”,每次聽到這些都忍不出笑出聲來,迎接我的就是一句“爸爸你笑啥?”笑得更大聲了……

3. 早教

給孩子報了線下的早教XX,還有線上的課程XX。

線下的每天就是開場、跳舞、唱歌、各種拓展遊戲等等。大概從7、8個月開始,中間因為疫情斷過一段時間,已經從開始的不太適應,只和爸爸媽媽玩,轉變為和老師互動,和別的小朋友也能打成一片。不錯,比你爸爸強多了~~線下的意義可能就在於此,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儘早走出對於社交的“恐懼”,更快地適應與他人相處。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對老師的言聽計從,好像從我們小時候就開始的“習俗”,一直延續著……

線上的課程主要是思維和英語,目前在思維方面可能還弱一些,在課程寓教於樂的影響下,已經有不少的詞彙量了,從蹦出來的那句little finger就能看出來。線上課程也讓孩子養成了每日上課的習慣,這一點是極好的。每天晚上八點左右是上課時間,如果我和媽媽回家晚了,她都會語音過來問“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啊,我要上XX課程”

每天晚上的節奏就是線上課--覆盤--遊戲--喝牛奶--刷牙--泡腳--看小豬佩奇--睡覺,養成習慣之後,對孩子來說真的很不錯,大人也相對輕鬆。

最後,誇一下媽媽和奶奶。媽媽和奶奶性格都屬於愛說話的,能陪寶寶聊上一整天。從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開始,她們就每天跟孩子說這說那,彌補了爸爸話少的缺陷。

平常爸爸和媽媽都上班,都是奶奶一個人辛苦帶孩子,所以要和奶奶說一句,“奶奶辛苦了!”正因為此,每晚下班,儘量都早些回家,讓奶奶休息。

對了,再提一下奶奶特別棒的一點,我是不太能做到的。她和幾個小區裡的奶奶們組成了遛娃群,每天都和奶奶們一起遛娃,不僅給孩子創造了社交的環境,而且讓寶寶不斷試錯。小朋友在一起,免不了有些磕磕碰碰,你推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出現了不可怕,及時制止,並正確給予引導,讓寶寶儘早在社交上“畢業”,奶奶你太棒了!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滿一歲寶寶脾胃虛弱,竟與家長餵養有關,如果有這些情況請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