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個月大的嬰兒因使用“益芙靈多效特護抑菌霜”出現發育遲緩、多毛、臉腫大等症狀,形成了輿論關注的“大頭娃娃”事件,作為一個幼兒的媽媽,我深知新手父母們為對抗溼疹真的是心力交瘁,而溼疹塗抹劑也是大家常用的“藥物”。今日,我就從此次“大頭娃娃”事件的5個參與主體,來思考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大頭娃娃”的出現。
首先來說生產者,生產者擔負著前期報審義務、審批後的合規生產義務、生產後的合法宣傳義務。從這三個階段來說,前期報審階段上報的材料是否真實?生產階段是否嚴格按照標準?銷售階段是否存在虛假宣傳?
其次再說檢測者,檢測者作為專業的檢測人員,其出具的報告是報審階段的主要依據,也是後續備案的主要依據。檢測者是否能按照執業規定,如實出具真實的報告,就是這些產品安全與否的第一道屏障。
再說審批者,即對應的管理部門,多數工作人員並非專業出身,因此僅能夠對報審材料進行形式審查,也就意味著他們只看生產者遞交的相應報告,並不能從實質上把控是否這些產品是安全的;同時,審批者也應該是監管者,但針對於除藥品外的其他塗抹劑,目前還處於缺少後續監督的狀態。目前,藥品質量有《藥品質量抽查檢驗管理辦法》,化妝品的《化妝品抽樣檢驗管理規範(徵求意見稿)》處在制定之中,而消字號衛生消毒用品則還處於監管真空地帶。
再說銷售者,銷售者在銷售過程中應該按照產品的實際用途、功效、使用限制進行宣傳,但事實上,像涉事產品雖然以消字號衛生消毒用品註冊生產,但卻用在了嬰幼兒溼疹的治療上,這應屬於虛假宣傳。
最後說到使用者,大多數的使用者並非專業的醫務人員,缺少相關知識,在盲目聽信虛假宣傳的情況,不能及時辨認出消字號衛生消毒用品和藥品的區別,一片苦心卻招致令人唏噓的結果。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此型別的事件一再重現呢?首先就是前述的5個主體都能夠在自己的責任範圍之內,恪守本分,遵守法律;再者就是加強後續的監督,這次事件的爆發就是“老爸測評”拿出了專業的檢測資料,而現實當中,個人想要去申請檢測不僅花費甚多,更重要的是檢測無門。如果市場上有更多的權威的檢測機構能對公眾開放,就能讓更多的產品進入到公眾監督的範圍之內,我相信整個市場會規範很多;最後仍舊是呼籲對於此部分的立法能逐步完善,讓所有事關宣告安全的塗抹劑都進入到法律監管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