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李玫瑾教授前段時間做了一個演講:“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其實,一個孩子10歲前,最重要的不是玩具也不是成績,更不是學區房和興趣班,而是心理教育和性格培養

數子十過

不如獎子一長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

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幾個月後,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聰明,它們能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18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過了一段時間,奇蹟又發生了,那18個被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聰明的家長應該把期待和愛傳遞給孩子,而不是否定和打壓。

“我相信你可以辦得好!”

當你對孩子有所期待,他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而來。

爸媽一句口頭禪

孩子內傷30年

“豬腦子”、“你太笨了”

“我都是為了你好”

“你再這樣,我就……”

10歲前,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價值感是依靠周圍人的評價來建立的。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如果老是對孩子吼“笨蛋”,時間長了,孩子可能真的會鈍化為所謂的“笨蛋”。

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比成績更重要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門前嬉鬧,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感謝你們過來陪我,我這兒熱鬧極了。”

老人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我們再也不為你玩了!”

老人把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的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錢而玩”;而他掌握著錢的多少,自然也操縱了孩子的行為。

同理,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

“你這次能考100分,就獎勵你100元”

“能考進前3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

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會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最好不要。

孩子希望大家對自己的喜歡

能“不斷增加”

而不是“不斷減少”

你有沒有發現,稱瓜子、糖果的時候,售貨員先抓一小堆,再一點點新增,比先抓一大把,再慢慢拿走,你心理上要好接受得多?

這就是“增減效應”。

同理,說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先褒後貶”。而是要先說一些無傷尊嚴的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父母之愛應該是無條件的

對孩子的尊重也應該是無條件的

不要因為孩子聽話才愛他,不要因為他取得了某個成績才欣賞他,更不要因為他不遂我們的心就去打罵他。

要認真對待和孩子相處這回事,不要對孩子的需求漫不經心,不要讓你的孩子置身於精緻的房間,卻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教育,經歷,反省,總結

教育,經歷,反省,總結

教育,經歷,反省,總結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多次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於是孩子就會從內疚不安——不耐煩——反感

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心理。

所以,犯一次錯,批評一次就好。

如果非要重複,需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而不是對同樣的錯誤揪住不放。

你的童年,我不缺席

一對好父母,勝過100個好老師

教育孩子不是上課,打個電話就可以教育,傳遞一個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的相處更是好的教育契機。

教育的長短不由時間長短決定,關鍵要看家長用不用心,會不會教育。

說自己沒時間教育孩子的家長,就算有了時間也教育不好孩子。

底線教育、陽光教育

男孩女孩都缺一不可

“我們的教育好像什麼都不缺,但唯獨沒有性教育”。

教育不僅是書本,還應該包含倫理,是尊重、包容、平等和認同。

不僅僅是男女生理教育,還應該包括兩性親密關係、自我保護和兩性平等的教育。

每個家長都應該:不驚不慌笑對,不畏不縮直面。

好的圈子很重要

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

好的圈子能夠讓孩子變得向上、自律、並且為目標不懈努力。

它能給孩子們開闊的視野,讓每個孩子都能各展其長,互激互勵。

教育就是

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和永無休止的好奇心

要讓孩子接近生活,接近自然,讓孩子學會自己玩。

比金錢更珍貴的是知識,比知識更珍貴的是無休止的好奇心,而比好奇心更珍貴的,是我們頭上的星空和腳下的土地。

你擁抱世界,我保護你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後面

《少年的你》中有一句話:

“高考完了,我們就成為大人了。但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

身為家長,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績優秀,更重要的是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愛,而不是逼迫和苛責。

無論是被欺負,還是受挫折,請一定要告訴孩子:

你還有我們,有問題,一定要告訴父母。

別怕,我一直在,你慢慢說我慢慢聽。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永遠不要照搬,更不要對比,尊重個性,傾聽聲音,鼓勵他成為自己,讓每個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發光。

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

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阿甘正傳》裡說,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

聽說過和體會到是兩碼事。

所以父母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去經歷,去挫敗,然後爬起。

孩子不願意聽

但他喜歡模仿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

決定孩子行為舉止的不是家庭排行,環境才是起決定性的因素。

無論是耿直的老大,還是聰明的老二,你怎樣,你的孩子就會怎樣。

你放不下手機,孩子也會沉迷,你很少在家裡學習,孩子也會隨著放縱。

爸爸愛媽媽

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徒有教育,是構不成教養的。

教育和修養,加到一起,才是教養。

而教育植根於愛。

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6歲前,爸爸一定要當著孩子的面照顧媽媽,不要把關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

家庭是彼此相互的關係,而不是集中的關係。

最好的家教,是父母相愛。

最好的成長,是共同成長。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某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沒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在撒手不管中長大的。

一個不快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會在16歲突然變得自信;

一個沉迷手機不愛讀書的孩子,不會在18歲時逆襲成學霸;

一個唯唯諾諾性格自卑的孩子,不會在20歲時擁有出色的表達能力;

一個衝動暴力不想後果的孩子,不會在30歲時變成一個有責任心的父親。

孩子們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

10年後,你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房子和存款,而是像李玫瑾教授說的:

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心裡陽光,跟誰都很開心,心中有別人,比什麼都重要。

1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乖孩子也要有主見,家長別讓孩子太順從自己,要讓孩子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