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位媽媽很擔心孩子的社交能力,說自己家的孩子膽子小,不敢和別的孩子一起玩,總是喜歡一個人玩,見到人也不願意主動打招呼,不叫叔叔阿姨好。孩子現在三歲多,媽媽為了給孩子練膽,就常常帶著孩子去公園裡,並催著孩子過去和別人打招呼。

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是父母的焦慮,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我們最常能夠聽到的是:別人都能做,你為什麼就不行?這是個養育孩子的誤區。

(01)

孩子的能與不能、敢於不敢,是和個體的發展有關係的。兒童的學習與探索,需要在“最近發展區”裡產生。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個體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透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說得簡單點,就是孩子現在還沒能達到,但是在成年人的促進下,能夠達到的某個水平。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是要練習跳繩的,而且還需要透過相關的體育考試。

你會發現有的孩子學跳繩學得很快,然後也能夠跳得很多,但是有的孩子半天也跳不了幾個,他也不是在玩,也不是不認真,但他們就是很難跳起來。這可能是孩子的感統失調的表現。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訊號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簡稱感統失調。

產生感統失調的原因既有先天的生理原因,也有後天的環境及人為原因。

譬如:因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這就是生理原因造成幼兒的感觸覺失調。

我們知道,觸覺是因為面板而產生的。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子宮的收縮和產道的擠壓刺激,這些觸覺,會讓孩子建立一個身體的邊界的感覺。如果這個感覺沒有建立,就會導致孩子在出生以後出現感統失調。

孩子在媽媽的羊水裡的時候,是懸浮狀態的。他對自己的頭、手、腳,沒有一個太清楚的感覺。因為腿一蹬出去的時候,是在水裡,沒有一個反彈的、緊貼的感覺。就像在一個很大的游泳池裡游泳的感覺,你蹬出去你不知道自己的腳在哪裡。但是經過產道擠壓,孩子就會對自己的面板的邊界產生更多的感覺。這就是形成了所謂的身體邊界的感覺,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範圍。就像小貓會透過鬍鬚的感知,讓它們判斷自己是否能夠從狹窄的地方穿梭過去。

而剖腹產的孩子是直接從媽媽肚子裡拎出來的,他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他就沒有、或是比較難形成身體邊界的感覺。那就會出現一個什麼情況呢?表現最典型的就是跳繩,跳繩對於剖腹產的孩子來說不容易學,有的孩子甚至一個都跳不了。就是在他跳起來的時候,他不知道那個繩子對於他整個人來說相對的位置在哪裡。就像被剪掉鬍鬚的貓,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從這個門縫中穿過去。

(02)

假設說有兩個孩子,他們都讀一年級,然後他都在學跳繩。但是a孩子和b孩子他們之間的最近發展區可能就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他們一開始都只能跳幾下。但是,a孩子繼續練習下去,他可能一分鐘能跳一百下,老師要做的就是,去幫助孩子學習跳繩的技巧,提高跳繩的數量。這個過程當然會有一定的挑戰,但是對於a孩子來說是可以的。因為這是他的最近發展區,也叫做挑戰區。

b孩子一開始也能跳幾下。但是半個學期的練習過去了,他最多能發展到一分鐘幾十個。這不是因為他不努力,而是因為我們前面所說到的,他的身體邊界的感覺沒有建立起來。

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這些特點,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行,為什麼偏偏你不行。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有很大的壓力。要麼,孩子會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完成這件事,但這會導致孩子越來越討厭這件事;要麼,孩子會因為這不是他當下的“最近發展區”,孩子會因為壓力過大,退到舒適區,不願意再挑戰。

舒適區就是現在的發展區,孩子在這個區間,他要學的要發展的都已經掌握了,所有沒有什麼壓力。

挑戰區,也就是成長過程中那些會遇到的挑戰、合適的挫折,這些挑戰與挫折,能夠讓孩子突破現在的水平,能夠讓孩子在現有的水平的基礎上逐漸的提高,也就是所謂的最近發展區。

但是,如果父母有過高的要求,無視孩子的成長髮育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話,不斷的給孩子施加壓力的話,一旦超出了最近發展區,孩子就不敢去挑戰,他可能會由於無法承受的壓力和無力面對的害怕,而進入到恐慌區。最後呢,他可能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終沒辦法面對挫折,就退到舒適區不再出來。

被逼著打招呼的孩子,就像被媽媽用槍頂其項背。安全感、獨立感沒有得到滿足,卻在巨大的壓力下完成了打招呼的動作,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厭惡,最後真的從害羞打招呼變成不願與人交往。

心理諮詢師高嵐說,她在國外有次跟房東太太聊天。房東太太的女兒回到家後表現得很沮喪,說打球總是打不好。房東太太安慰了女兒,然後又鼓勵她下次再試一試,可是第2次情況仍然很糟糕,到了第3次,女兒從學校回來給媽媽說了詳細的情況後,房東太太馬上就替女兒約了心理諮詢。房東太太說:女兒之前扔球扔不進去是很正常的,她可以慢慢的學習,但現在的問題是,女兒在籃球架下,沒有辦法把球扔出去,她已經不敢嘗試了,所以需要有專業的心理工作者來幫助她。

這就是人在壓力之下,沒辦法繼續挑戰或者不敢挑戰的時候,那種恐慌的狀態,心理學上會說這叫習得性無助。這種情況,如果沒有得到專業的幫助的話,往往就會呆在那個狀態不再出來,失去學習與探索的動力,也不敢再面對挑戰。

人是靈活而自由的,我們不必非得在短板上發展,我們還可以在優勢上做文章。

外面的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專門給孩子製造挫折。

所以,父母不要隨意地把自己家孩子跟別人做比較,而是要引導你的孩子走出舒適區,去鼓勵和支援他面對成長的挑戰。

(03)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第1,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理解和共情孩子想要取得成績的心情,同時讓孩子知道沒關係。父母要做孩子的緩衝帶,減少孩子的壓力。

第2,當孩子獲得成績的時候。要表揚孩子為此做出的努力,而不是簡單的對孩子說“你好聰明你好棒”。像“聰明、很棒、很乖”諸如此類的誇獎,只能帶給孩子瞬間的滿足感,久而久之,可能會破壞孩子的積極主動性,甚至會讓孩子表現得故意差一些。

誇獎孩子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為這件事情所做的努力的結果。譬如,當孩子幫助媽媽做家務後,如果媽媽說辛苦了,或者說地面打掃得真乾淨,這樣的誇獎會顯得更自然的。

如果只是誇獎孩子“你真是個好孩子”“你真棒”可能會讓孩子高興之餘又有些不安。他也許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好孩子的標準,或者擔心,萬一下次達不到這個標準了怎麼辦,難道就不能是好孩子了嗎?

還有的孩子本身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他會很害怕取得更好的成績,因為每一次父母對他的期望都會隨之增加。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會在父母這裡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他們就容易害怕去挑戰,因為有可能會失敗,所以他們會更願意躲在舒適區避免痛苦。

第3,有的孩子會表現得過於追求完美,寫錯了字,整頁都需要重新寫,考試沒拿到滿分,過度的自責,非常的難受。這裡我們需要特別的說明一下,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這是非常上進的表現,但是我們要留意一下,你的孩子是否會有過於追求完美的傾向。

如果是的話,孩子的內心可能會積壓很多壓力,如果哪天他的壓力大到承受不了的話,他也很有可能會退回去。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有過於完美主義傾向的話,你要告訴你的孩子:沒有關係,每個人都會有出錯的時候,我們都是普通人。

如果孩子能夠接受失敗,也就意味著孩子願意繼續接受挑戰。因為失敗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就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發展。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老師在群裡佈置任務,家長的無心操作成快樂源泉,網友:氣氛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