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寶媽發現剛出生沒多久寶寶的後背腰部有一個可復性小包塊,於是去做了個彩超提示疝氣可能!
!因為先天性腰疝比較少見,不少醫生可能都沒碰到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先天性腰疝的相關知識!
醫學上,當人體某個組織或器官離開原來的部位,透過薄弱的缺損或者孔隙,進入了另一個部位,就統稱為“疝”,多發於腹部,以腹外疝為多見。腹外疝就是腹腔內的臟器透過腹股溝區的缺損、破孔或薄弱區向外突出於皮下,形成腫塊。由於那些脫離原有位置的,大多是腸管,腸管的內部本身含有氣體,患者有時感覺一股氣出來了,一躺下這個氣又沒了,所以俗稱“疝氣”。
常見的疝氣有臍疝、腹股溝直疝、腹股溝斜疝、股疝,切口疝、白線疝等。其中臍疝和腹股溝疝在嬰幼兒比較常見,腰疝相對罕見!<
腰疝,是指從腹壁或後腹膜在12肋及髂嵴之間突出的疝,約佔腹外疝2%,腰疝分為先天性腰疝和後天性腰疝。先天性腰疝多為嬰兒,約佔20%。主要表現和其他疝氣一樣,以體表的可復性包塊為主,如果疝氣包塊無法回納發生嵌頓,則會出現腹痛、哭鬧不止,繼而出現嘔吐、腹脹、發燒、煩躁不安等表現!
對於腰疝來說
2歲以內的寶寶,隨年齡增長腹壁肌肉會不斷髮育,區域性裂隙可逐漸縮小,此類先天性腰疝患兒如果沒有臨床症狀可暫不手術。可以使用有彈性的腹帶區域性保護。
對於2歲以上的寶寶,經非手術治療疝囊無明顯縮小。或腰疝發生嵌頓需要及早手術治療。
對於臍疝來說,
隨著孩子的長大,
腹直肌會向中間生長,能把這個缺損處補齊了,所以,臍疝一般都無需治療,自己就會恢復正常。臍疝是否能自行恢復,不是以凸起的高低決定的,而是以疝環的大小決定的。直徑小於2cm的,大部分在4歲前能恢復正常,大於2cm的,一般不能自行癒合,需要手術治療。
對於腹股溝斜疝來說,
出生兩到三個月即可手術,出生後半歲如果沒有自愈的話就需要手術,如果有嵌頓病史需要及時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