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天底下的父母都最希望孩子擁有兩樣東西,就是健康和聰明。健康,以現在的醫療水平和營養狀況,一般問題不大。但是聰明,怎麼讓小孩發揮他/她的潛力,擁有超強大腦,這就需要家長們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識了。
什麼是聰明?
首先我們定義一下什麼是聰明,有人管會算計叫聰明,有人管學習好叫聰明,有人管會處事叫聰明。一個人有多聰明?大家普遍都是以智力來判斷。
什麼是真智力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一位心理學家珀金斯曾提出真智力理論。他核查了大量關於智商測驗和促進智商的研究,進而提出:智商包括三種主要的成分或者維度:
一是神經智力:這是指神經系統的有效性和準確度。神經智力具有“非用即失”的特點。顯然,神經智力是可以通過運用先天因素而得到保持和加強的。
二是經驗智力:這是指個人積累的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這可以看作是個人所有專長的積累。經驗智力的基礎是積累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可以使人們在一個或者多個領域中具有高水平的技能。
三是反省智力:這是指解決問題、學習和完成挑戰智力任務的廣泛的策略。它包括支援堅持性、系統性和想象力的各種態度。它包括自我監視和自我管理。
一個人的動手能力、運動能力、反應速度等與神經智力有關,學習認知能力與經驗智力有關,而反思智力就是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
單從定義的角度理解,可能有些艱深晦澀,下面我說的具體一些。
如何培養聰明的孩子?
第一,神經智力確實受基因影響。研究人員統計了美國兩千多個家庭的父母及孩子的智商資料,彙總發現,母親和兒子的智商相關程度為0.443(相關性越接近1,兩者相關性越強),而父親和兒子的則為0.411。這麼看來,父母和子女的智商都有著關係,但也不是起決定性作用,智商更多的是後天提高的。
0-3歲是關鍵時期
人類的大腦是唯一一個在出生後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歲前。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三年裡,大腦會建立700-1000個神經連線,但是讓大腦建立這些連線的是什麼呢?其實是語言。這個“語言”,是父母的語言,也包括照顧孩子的人的語言。
家長如何靠平時講話提升孩子智力?
記得遵循三個原則:
●關注你的孩子想要與你溝通什麼
●運用大量描述性的詞語與你的孩子講話,講得越多越好
●鼓勵你的孩子對你的詞語和行為做出反應,鼓勵他們和你“說話”
具體來講,家長平時少用單一的命令句。說話要講究互動並能引發思考。比如你和孩子要去公園玩,你想讓他穿上鞋子,你可以說,現在我們要去公園玩了,去之前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應該先出門對不對?如果要出門我們應該先做什麼?是不是應該穿鞋子呢?
這樣的對話是一種互動,用一種鼓勵孩子對你做出反應的方式與他們溝通,這樣才有利於他大腦發展,因為他要思考,思考的時候神經元連線就建立起來了。
第二,經驗智力,可以說是經過練習獲得的智力。生活中常見的手工藝人、專業人士等,都是在某領域經過較長時間的專注練習,達到了一定高度。是完全可以經過有效練習提高的。大家都聽過一萬時理論,說的是無論任何人,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刻意練習都可以成為某領域的專家。
刻意練習需要注意什麼呢?
1、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當孩子在專心玩一樣東西的時候,儘量不要打斷他,讓他能沉浸其中,這對早期智力發育非常重要。
2、給孩子挑選適當的任務難度。例如不能要求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學跑步,那對他來說太難;也不能讓他一直爬,對他來說過於簡單。家長要注意的是及時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調整難度,兼顧挑戰性和可行性。
3、分塊練習,把工作分塊拆解到最小化練習。先練習可拆解到的最小模組,練習到一定模組組合,比如小孩吃飯這個動作,大人看起來是不是很容易,拿起碗和筷子吃就好了,但小孩可不是這樣,先練習拿筷子,會拿後,才到夾東西這個動作,夾東西又需要眼睛和手的配合,都看過一歲多小孩吃飯吧,是不是看起來吃的很困難的樣子?但是到了三四歲上,幾乎所有小孩都很流利的吃飯了,同時還可以邊吃飯邊幹別的,比如看電視。這就是把吃飯的動作先拆解為最小化分組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可以組合起來發揮作用了,再練習下一個組合。
4、持續有效的反饋。什麼叫有效的反饋,就是要具體,越具體越好。孩子練習吃飯,不要說你真棒,要說今天有進步,掉到身上的飯粒比昨天少多了。這才是有效反饋,小孩收到後,就知道明天掉到身上的更少,媽媽會更開心。
第三,反省智力,包括理性思考的能力,管理情緒的能力,認識自我的能力,邏輯思考的能力等。它可以統籌調配前面兩個智力資源,所以更加重要。
如何在犯錯中提升自省智力?
1.不直接對孩子的錯誤橫加指責
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不要一味給予斥責,這樣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對家長產生牴觸情緒,使孩子內在智力的發展受到限制。這時,家長可採用冷靜的態度,從側面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過失。
2.讓幼兒自己承擔犯錯的後果
孩子做錯了事,許多家長常常替孩子去承擔犯錯的後果,使孩子覺得做錯了也沒關係,喪失責任心,不利於培養其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後容易再犯類似的錯誤。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擔犯錯的後果,讓孩子明白,一旦犯錯,將會造成不良甚至嚴重的後果。
3.重視負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應
給孩子灌輸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靈,而讓孩子體驗羞愧、內疚等負面道德情感也會使其受益匪淺,而且羞愧、內疚等負面道德情感與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促使他不斷自我反省,區分好壞、是非、對錯和美醜,糾正錯誤。
還有,不要老擺出家長的面孔,應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在愛的氣氛中,誘導孩子說說自己今天在幼兒園裡有沒有犯過錯誤,或做了哪些好事情讓老師表揚了,為什麼表揚……讓孩子自己找原因,這樣能提升孩子的內省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