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防止失敗,情商決定成功”。
這句話大多數家長都聽過,在這個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時代,懂得換位思考、能共情、為他人著想的高情商人群總是最吃香的那一個。
教育家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提到孩子的情商問題,她認為:
一個人的情商高低,往往在這個人的孩童階段就可以看出來。
但有的家長卻將高情商與“懂事”劃等號。實際上,如果孩子有這3種“懂事”行為,反而暗示了孩子長大後情商低,家長們可別不當回事。
一、總是看人臉色
在《媽媽是超人》中,鄧莎的兒子大麟子就很會看人臉色。
有一次鄧莎收快遞太多,姥姥不停地抱怨。鄧莎就問大麟子:“你覺得媽媽買得太多了嗎?”大麟子下意識地回答:“對呀,都沒有地方放了。”
鄧莎明顯不開心地又問了一次後,大麟子立刻改了說法:“你想買這麼多就可以買。”
但大麟子並不開心。
這種行為看似懂事,卻是犧牲了自己的快樂,長大後很容易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實則是情商低的表現。
二、老實聽話,不敢挑戰權威
很多孩子在面對父母的威嚴時都不會生反抗之心,即使是父母的錯,孩子依舊不敢反駁。
尤其是在公共場合,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懂事,給了自己面子。
實際上,孩子如今不反抗,長大後當別人做錯時依舊不敢反抗,會給人無主見、懦弱、情商低的印象,很容易吃大虧。
三、過於謙讓、太大方
謙讓的確是一種美德,但有的孩子明明是佔有慾很強的年齡,卻事事謙讓,不懂得去爭。
這樣的孩子看著很懂事,不會讓家長為難;但也會讓人覺得很蠢,本來是自己的東西卻無條件讓給別人。長大後面對必要的競爭,沒辦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係,這也是情商低的表現之一。
情商高低,決定了孩子在社會中的人際關係。
如果孩子有以上這3種“懂事”行為,暗示了情商低,家長要及時糾正、培養。
很多家長認為情商高就是會說話,實際上情商包含了情緒管理、共情、情緒認知、情緒識別等等,需要從多個方面培養,而且要抓住3-6歲情商培養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