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聊這個話題之前,先回顧一段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曾經出現過三次生育高峰。
從1951年到1958年,中國人口總增長數約為1億8百萬,平均每年增長人數約為1500萬。
從1963年到1976年,中國人口總增長數約為2億2千萬,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約為1700萬。
從1985年到1991年,中國人口增長數約1億,平均每年人口約增加1600萬。
正是這三次生育高峰,讓我國有了超大基數的勞動力人口。
依靠超高勞動力人口數,適逢改革開放黃金十年,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其中廉價的勞動力,為世界各國工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產力,也助力我國經濟快速騰飛,國家實力顯著增強。
因此,建國早期到改革開放前20年,我國勞動人口基數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推動。
隨著國力增強,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僅靠人口紅利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發展需求。粗放型經濟模式,開始逐漸向精細化、高效率經濟模式轉化,這就需要大量高素質、高精尖人才。因此,實行計劃生育,大規模培養高學歷技術人才,就成為了國家政策主流。
計劃生育政策與高校擴招政策同步落實的時代,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既緩解了勞動力人口過剩,又培養了高學歷人才隊伍梯隊,使我國經濟發展逐漸走向更高效階段。
但是,時代是不斷向前的,此一時,彼一時。
當我們的國家經濟實力越來越壯大,人民生活越來越好,受過高學歷教育人群範圍越來越廣之後,新的問題也開始滋生。
1. 中國社會年齡中位數階段人群,逐漸減少(30歲以下人群青黃不接,老齡化人數增多);
2. 高學歷教育的普及,使女性得以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而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挑戰傳統,改變傳統,變得不願意生孩子;
這樣一來,年輕一代願意結婚生孩子的,越來越少。人口基數開始從最初的高位,逐年下降到危險指數階段。國家開始著急。
因為隨著中國逐漸邁入少子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急劇減少。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結婚生孩子,會使未來社會的青壯年發展動力越來越不足。
老年人不斷增加,老齡化社會的逐漸逼近,必將極大的削弱國家綜合發展實力。
長遠來看,國家在人口生育問題上,是必須重視,也勢必得有所規劃與應對策略的。
近年來,為了解決人口增長問題,國家相繼開放了二胎政策,鼓勵年輕人多生。但二胎政策開放至今,最新生育率統計資料都顯示,新生兒數量並沒有出現暴增,反而有所下滑。
明明鼓勵大家生孩子,為什麼這一屆年輕人不僅不想生孩子,更連婚都不想結了?原因究竟何在?
想要弄清楚為啥這一代年輕人為何都這麼灑脫,或者叫自私自利,這麼不情願去履行繁衍後代的責任,那就要了解阻礙年輕人結婚生孩子的真實原因:
1. 生活成本高2. 經濟壓力大3. 工作不穩定4. 收入持續下滑5. 各類消費持續升級6. 父母漸老,贍養無力7. 自己年紀漸長卻買不起房、存不住錢8. 談戀愛累心花費又高9. 結婚沒錢沒房沒車沒一線城市戶口10. 公司裡升值無望,職場內卷、內鬥心力交瘁在以上這些壓力情形之下,普通白領談個免費戀愛還行,根本不可能有膽量有心思去結婚生孩子。
這婚都不結的還好說,那些勉強結婚生娃度日的,一聽說國家還鼓勵生三胎,直接就一絲冷笑浮上心頭:生三胎?倆小子還忙不過來呢,生了第三胎老婆就只能在家帶孩子,剩我一人打拼養活一大家子……這日子,想想都覺得抽筋喘不過氣來啊!
對於普通白領家庭來說,勉強拼個二胎,已經算是夫妻雙方攜手恩愛來報效國家了,還讓他們響應政策生三胎,實在是太過強人所難。無論是經濟上,還是人力上都會被弄得捉襟見肘,生活品質嚴重下滑。
所以,生三胎這政策,根本就不是給大部分普通家庭準備的。
很顯然,是給那些生活品質高,有餘力養孩子的,中產以上富有階層人士的一項“福利”。
為什麼說,這是一項福利呢?
原本國家出臺的公共政策,表面看起來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但事實上,平等是相對的,有隱性條件的。
比如,政策鼓勵並允許你生三胎,但從不提供任何社會福利制度上的傾斜或補貼。
這種情況下,如果一般經濟條件的家庭硬要生,那就你自己硬扛著,也間接說明你有這個實力自己生扛,國家沒有任何義務給你補貼一分錢的;但是如果中產以上家庭追生三胎,尤其富有階層生三胎,那就輕鬆簡單多了。
畢竟,無論是物質基礎,還是日後的教育和社會資源,一切都已匹配齊全,就等小公主小太子爺來繼承家業了。
所謂中產以上家庭,在我國多數都集中在技術、金融、權力階層人群中。這些家庭雖然佔社會總基數比例不大,但卻掌握著全社會大約70、80%的財富與權力。
這些佔據多數社會資源,且心有餘力又足夠的家庭,將更能夠為三胎以上的孩子,創造良好的教育與生活環境,讓自己的後代不僅享有,而且繼承更多的社會特權。而中產以上家庭的這些孩子,無論是教育素養,還是生活品質都將極大的高於一般家庭條件的孩子。
可以說,整個社會分層,投胎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所以,國家著急於人口基數縮小,生育率下降,不斷出臺生育政策鼓勵多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願不願意為國生娃,卻還是得看清楚自己的家庭有沒有這個經濟實力。
有餘力且有養育能力者,鼓勵多生。沒有養育條件的家庭,還是應該多斟酌。
畢竟,現在而今眼目下,國家又沒給你承諾過生娃有現金獎勵或者政策福利,你只需在能力範圍內,好好把自己的娃教育成社會棟樑,就也算得上是報效國家了不是?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參考資料: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