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出生之後一直都是和最近親的人生活在一起,直到他們上了幼兒園,就開啟了集體生活的新篇章。

人始終是要面對集體和社會的,對於孩子來說越早培養他們集體意識,越能夠讓他們在未來紛繁複雜的社會中適應。

從正常的角度來說,孩子只有在和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夠學得更多學得更快,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他們才會明白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與大家都是平等的,會慢慢學會調整心態。

儘管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但是在相處中難免會產生過度控制或者過度寵溺的情況發生,對於孩子來與親人相處和與集體中同齡人的相處是截然不同的。

孩子需要與同齡人交流才能夠學會社交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對於他們來說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與和家長交流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親人往往不需要孩子多說什麼就能夠理解他們的意圖,這會導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無法得到進一步的鍛鍊。

而在集體中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孩子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表達手段從而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圖,而且和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需要在與人互動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鍛鍊和發展。

儘管父母有意識地訓練,但畢竟家庭環境還是比較封閉的,每天發生不了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規律且單一,不要認為孩子年紀小就不需要社會交往,往往更應該趁著他們年齡小的時候儘可能多地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如何在集體中與他人相處。

所以儘管沒有開始上幼兒園,有意識地鍛鍊他們的社交能力也是必要的,因此父母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去小區的小公園多玩一玩,和其他小朋友多接觸,這樣既能夠鍛鍊孩子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夠接觸到同齡人。

每個集體都有自己的特點,當然集體中的人也都有各自的缺點和優勢,父母要做的就是包容,不要過多地參與孩子的集體活動,讓他們自己學會適應,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成長。

其實孩子的適應能力往往比家長認為的要強,只要父母不要一直強調集體中有什麼不好的人,不好的事,其實孩子自己很多時候是能夠接受並且學會自我判斷的。

家長不要總是以挑剔和抱怨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這樣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讓孩子對於集體活動也會產生厭惡或者逃避的心態。

孩子雖然需要透過親身經歷才能夠感受到集體但父母的評判也很重要,如果家長總是抱怨這個群體中到處都是不好,那麼孩子自然也不會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與他人的交往。

父母要謹慎評價孩子所處的群體以及集體中的人和事,更不要隨便干預孩子和誰一起玩。尤其是他們與別人產生矛盾,不管是冷戰還是打架,家長都要三思而後行,強迫孩子道歉或者讓別人給自己孩子道歉其實都是干涉的一種。

父母對孩子與他人產生矛盾的態度一樣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思維模式,所以在面對孩子與別人產生矛盾這件事上,有一個原則可以遵循,就是大人與大人交流,孩子與孩子交流,互不干涉。

家長不能針對對方孩子發表意見,更不要直接與對方的孩子接觸,這樣只會讓事情更加複雜,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集體生活的重要性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毋庸置疑的,父母要重視他們對家庭之外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

因為孩子始終要長大,要獨自面對複雜的社會與各種各樣不同的人交往,因此早一些讓他們體驗到社會生活也就能夠讓孩子提高情商,這樣將來他們才能夠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與他人交往的方式,從而更好地適應群體生活。

1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讓孩子自信的三個基本準則,很簡單,卻常有家長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