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為什麼會不自信?
一個人孩提時代不自信,父母要負大部分責任,而一個人成年之後沒辦法找到自信的立足點,自己要負全責。
這裡面有一個強關聯,童年時被塑造的性格,是直接影響成年時的性格特點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歲定八十。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這份改變需要父母的幫助,他還沒有能力去找到屬於自己自信的支撐點。
而對於已經成年的人來說,這份改變需要自身願意挖掘不自信的根,然後解開那個結。這就需要進行追溯。
本期主要還是解決孩子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問題。如果你的孩子現在不自信,那麼就要追溯回他所經歷的兩段關係模式中。
第一段是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模式。
第二段是在學校(集體)中的關係模式。
孩子的自信是怎麼來的呢?
從他信中來。在心理學上認為,每個人都有兩個評價系統,是內在評價系統,又叫自信力,是外在評價系統,又叫他信力。
如果他信力壓倒了自信力,那麼就會產生不自信或者自卑的狀態。因分享整容經歷而走紅的日本女孩ikiri就是這樣的例子。
Ikiri花費了超過100萬,從16歲開始就進行多次整容,雖然說士為知己者作死,女為悅己者整容,但ikiri整容的原因,並不是為吸引異性,而僅僅是她父親的充滿惡意的一句評價:“你的長相會給別人帶來不幸”。
孩子的自信,就是這兩個系統相互交織而來的,最先是從外在評價系統開始,一旦這個外在評價系統比較低,那麼孩子會更容易陷入自卑中,並且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積攢。
一個嬰兒在母胎的時候,是十分自戀的(即內在評價系統壓倒一切)因為在子宮裡只有他自己,那個狹小的空間裡面他就是主宰。
帶著這份自戀他來到這個世界上,與現實中的無助之間相互的衝擊,讓他很快陷入自卑中。
而此時,父母能及時響應他的需求,他就能從父母的響應中形成最初的自信。
這也就是為什麼“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訓練出來的孩子,總是伴隨著自卑或者狂躁的原因。
發明哭聲免疫訓練的華生,那個作為研究物件的嬰兒在6歲的時候就不幸離世了。如果你在孩子尚未形成自信的時期就對他使用這些方法,那無異於謀殺。
影響孩子自信的第二個關鍵時期,是2~3歲的時候,他們開始能全面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同時心理也在不斷髮展,只是還沒成型。
用“映象效應”來概括這個階段再合適不過了,這個時期的孩子以母親(或主要撫養人)為鏡,母親是什麼樣的性格,他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基礎。如果此時期母親的性格呈自卑狀態,那麼孩子也同樣會以此為模板塑造自己。
這一點家長是可以回想一下的,孩子現在的性格,從孩子2~3歲時期的主要撫養人的性格是可以找到很多共同點。
而另一個方面則是當他們在與周邊環境相處、認識自己能力遇到挫折時,沒有得到支援和引導,一樣容易陷入自卑中。
這包括了兩種,一種是沒有給及時的安慰和再來一次的機會,另一種是打擊。
IKIRI在家庭中是沒有感受到支援的,沒有人告訴她樣貌的美醜根本不是她的責任,童年時她因眼皮不好看而遭同學恥笑,家裡也沒有人安慰她,甚至根本不知道這回事。而父親的話就是打擊了。
去年一個初中生在學校遭母親扇耳光而跳樓,還有因母親的責罵而跳橋的事件仍然歷歷在目。
這些孩子並不是抗壓能力差,而是根本就沒有抗壓能力,抗壓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信心。
到3歲左右,孩子就要進入學校的群體生活中,新的重要他人出現了。
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孩子會很聽老師的話,其本質就是獲得老師的認同,從老師的外在評價中,內化為自信心。
這裡面還有一些特例,某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很自卑,但在老師面前則完全相反。
其實質,就是孩子的表現得不到父母的認同,但是她可以在一個對她零認知的重要他人面前,透過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來重塑自己的信心,並且這個重要他人,給了她正面的評價。
我接觸過一個孩子,他在各個方面表現都非常好,但是很暴躁,不能接受一丁點的指責,否則就會有肢體攻擊。
無論他做得多好,他的父母總是會打擊他,表達出“還不夠,沒什麼了不起”的意思。父母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挫折教育。
這個孩子唯獨對著老師的批評不會有過激反應。因為老師給他的評價是不帶個人色彩的就事論事,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心。
當然,學校中還有同學的存在,此前的例項中,顧女士的孩子因為語言發育遲緩,在學校融入不了群體而感到自卑,拒絕上學。
一個不自信的人很難感到幸福,因為他無法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也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而是習慣於從外在尋找存在感和價值感,但外在難免讓自己失望。
所以,父母有責任讓孩子從小就建立起對自己的信任。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
首當其衝的,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呢?
在電影《新警察故事》裡,阿祖的父親是警界一哥,但啊祖卻是一個為非作歹的悍匪,父親總是認為阿祖丟他的臉,一事無成是一個廢物。
父親愛啊祖嗎?答案是肯定的,否則不會一次次給犯事的阿祖擦屁股,從阿祖被擊倒在他面前時他跪下來悔恨痛哭的那一刻就知道。
他對啊祖只是恨其不爭,這也是多數把孩子逼到自卑的父母的藉口。
且不說父母是否高要求,這種條件交換式的愛,讓孩子對父母是否真正愛自己產生一種懷疑,或者說對自己是否有能力讓父母愛自己產生懷疑,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更為重要的是,當孩子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思想的時候,家長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的--拿什麼來證明我愛你,這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難題了。
而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即無論孩子是什麼樣的,父母都愛孩子,都肯定孩子存在的價值,都從內心深處接納孩子,那麼孩子才會接納和喜歡他自己,一個愛自己的人才會真正的自信,這和是否優秀無關。
如果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優秀的孩子總是達不到父母的高要求,無法讓父母和自己滿意,那麼他的內心依然會自卑。但一個表面看起來不怎麼優秀的孩子,如果在父母那裡得到了欣賞和肯定,那麼他也會是個自信的孩子。
用欣賞教育代替挫折教育
批評教育會壓抑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慾望、自由表達的慾望以及嘗試和創造的慾望,這樣的孩子不但無法實現與父母之間真正的親密,還可能走向叛逆。前文所述中那個暴躁的孩子,他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的原因,恰在於此。
中國式父母,尤其是父親,對孩子的感情大都是內斂的,也希望孩子能勝不驕敗不餒,從與父母相處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對中國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奢侈品。
所以,請學會欣賞你的現實孩子,他身上必然有閃光點的存在,發自內心地去欣賞那個來自於你,但又不屬於你的孩子吧。
教會孩子看清事實
在家庭裡面可以欣賞孩子,但在家庭以外,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欣賞他,有些人會歪曲事實來打擊孩子。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看清事實,釐清責任。
淅姐剛剛掉牙的時候會感到自卑,一向愛美的她被自己丑哭了,那幾個小時裡也不願意笑了。我們所做的,僅僅是告訴她掉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即便有人嘲笑她,那也不過是那個人沒素質。
還例如在廣州市的一名小學生明明(化名)作業沒寫完,遭到老師嚴厲批評後留下遺書跳樓。老師當眾撕爛了他的語文課本。而如果當時他的父母能幫助他看清事實,也就不會有輕生的事情發生。
孩子沒做作業,這是不遵守規則,理應被批評,但沒有人告訴他,老師撕爛學生語文課本的事情一樣是錯誤的,一樣違反了管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