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用十個字來概括美國的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心理治療師簡·尼爾森(Jane Nelsen)最著名、最暢銷的一本著作《正面管教》一書的精華內容的話,我會選擇:“和善而堅定”+“給孩子鼓勵”。
可以說,這是養育孩子的兩條“黃金準則”。掌握並運用這兩條準則,就可以幫助你實現輕鬆帶娃。
一、和善而堅定《正面管教》一書,把家長分成三種類型:“嚴厲型”“嬌縱型”和執行和善而堅定這一原則的“正面管教型”。
舉個例子。三歲的喬尼早餐不肯吃玉米粥……
“嚴厲型”家長通常會這樣做:
前5分鐘:苦口婆心勸說喬尼趕快趁熱吃玉米粥,因為有100條早餐必須吃玉米粥的理由,分別是……
5分鐘以後:為了強迫喬尼吃下玉米粥,家長開始斥責、恐嚇、強塞、懲罰,甚至打罵……同時,家長自身也處在一種暴怒到即將崩潰的邊緣狀態。
30分鐘以後:天啦,我竟然又生氣了!我又打罵孩子了!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暴怒變成自責和愧疚。
2個小時以後:喬尼喊肚子餓了,媽媽一邊為喬尼做好吃的,一邊開心地說教:“你看,我早就告訴過你……”
“嬌縱型”家長通常會這樣做:
寶寶不愛吃玉米粥?好的,那我們吃吐司加軟煮蛋吧?吐司加軟煮蛋更有營養!
吐司加軟煮蛋也不吃?好吧,都怪媽媽沒做好。那你說,你想吃啥?維蒂麥脆?好的,媽媽這就去給你烤。
維蒂麥脆也不要啦?你要白糖薄脆?小祖宗,可是這個咱家裡沒有了。都怪媽媽粗心,沒有給你準備齊全。媽媽現在就去給你買……
而“正面管教型”家長會執行和善而堅定的原則,他們通常會這樣做:
第一步:給孩子選擇。媽媽今天早餐做了玉米粥和牛奶雞蛋,你想要什麼?孩子選擇要維蒂麥脆。媽媽說今天沒有這個選項,但明天或後天可以有。孩子於是選擇不吃。
第二步: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做任何“必須要吃早餐”的說教,接受孩子不吃早餐的選擇。同時告訴孩子這樣選擇的後果:不吃早餐那就只能等到十二點才能吃午飯了。
第三步:堅持原則,並維護孩子的尊嚴。兩個小時後,喬尼餓了。媽媽既不拿出食物,也不嘲諷孩子剛才做出了錯誤的選擇。而是主動接納孩子的感受,並幫孩子想辦法:要不,我們出去玩一會兒,會不會感覺好一點兒?
“和善而堅定”的核心要義在於,在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培養自己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自我負責。
二、給孩子鼓勵很多《正面管教》的讀者可能都注意到了第一條原則,卻往往忽視了第二條。事實上,“給孩子鼓勵”同樣是養育孩子最重要的一個原則。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說:“鼓勵會消除孩子對不良行為的需要!”換句話說,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皆因沒有得到及時的、有效的鼓勵!
但鼓勵不等於表揚。鼓勵主要針對行為。你這個幹得不錯!你的碗洗得真乾淨!你自己搭配的衣服很有口味!這個是鼓勵。表揚主要針對人本身。你真棒!你真聰明!你好厲害!這個是表揚。
對於孩子,要以鼓勵為主,表揚為輔。而且,鼓勵也有很多簡單易學而且行之有效的招式。
(一)理解孩子。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摔倒了,還沒哭呢,家長一句:“男子漢,不準哭!”“這不你自己摔倒的嗎?能怪誰呀?”孩子一聽,哇地哭了。而且,家長越急,罵得越狠,他就哭得越厲害!
為啥?身體摔疼了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個方面,是孩子覺得大人的態度讓她的心靈受到了二次傷害。她覺得自己沒有被理解!
這個時候,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孩子最需要的鼓勵。
曾經有個口號,叫“理解萬歲”。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動機、我們的情緒、我們的遭遇,如果能夠被理解了,那麼再大的困難,好像都沒有那麼困難了。這種感覺,對於大人來說,是這樣的,對於小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的。
(二)任何時候都相信孩子。前段時間,有一條這樣的新聞:“十歲男孩劃車被冤枉,警察還清白”。
這個新聞給了我很多感觸,其實孩子,作為一個弱勢群體,很多時候都容易遭到誤解。而他們通常都無法辯解。
更可怕的是,很多大人還有這種思想:“小孩的話你也信?!”他們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失去大人(尤其是家長)的信任,那簡直比天塌下來還恐怖。
很多孩子變壞,變得沒有價值感,沒有自尊,都是從“父母不相信我”開始的。
無條件的信任,是對一個人最大的鼓勵!
(三)陪孩子一起做事情!有句口號,叫做“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在鼓勵孩子方面,也是這樣的。與其誇讚孩子你做得好,不如和孩子一起做。
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做家務、做手工、學樂器,以及運動健身方面,既可以實時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讓孩子迅速取得進步,樹立起信心,又可以分享孩子的童真童趣,深度滋養親子感情,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去年10月,雲南省教育廳召開《雲南省初中學生體育音樂美術考試方案》聽證會,體育由50分直接提升到100分。很多省份也在嘗試推廣這一做法。很多體育補習班又應運而生了。
其實,與其把孩子交給體育補習班,還不如陪著孩子一起鍛鍊鍛鍊。不只是提高了孩子的體育分數,還可以改善家長的健康狀況,更重要的是,還能加深親子關係。
而親子關係問題,是孩子一切不良行為的根源所在!
(四)引導孩子關注積極的一面!《正面管教》有一句話:“你看到什麼就得到什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積極面,而忽略消極面。
但很多家長都不是這樣的。
比如,拿到孩子的考完後的試卷,我們大部分家長都是這樣的:95分?那我們先找一找那丟掉的5分在哪裡?很多老師也要求家長:“幫助孩子分析錯題。”所以,一拿試卷,我們家長,第一眼就是去找錯題。
當我們過於關注做錯了什麼的時候,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和挫敗。並且,會給孩子一種“負強化”。
更好的做法,是永遠給孩子“正強化”:當孩子做對了什麼,就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讚揚,孩子就會沿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
(五)幫孩子樹立成長目標!我們家大寶,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就報一個跆拳道的興趣班。對於一個小女生來說,能夠堅持練習跆拳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她練到現在,我們從來沒有逼過她。
她第一天上體驗課的時候,回來跟我們說,她覺得教練好厲害。我們就因勢利導,說:“教練是什麼帶?寶寶要不要也練得像教練那麼厲害?”
後來有一次,她說不想練了,因為練跆拳道真的很辛苦。我們也沒有逼她,也沒有拿當初她自己定下的目標來壓她。我只是說:“我知道練跆拳道很辛苦。那要不這樣吧,因為這一期的錢都交了,你就隨便練練,練完這一期,咱就不練了,好吧?”
因為我沒有給她任何壓力,她又去練了。結果練完那一期,她又考上了一個更高的帶位。回來她又叫我繼續給她交費。我就問她要交多少,交一期還是多交幾期,因為多交幾期可以優惠。她說,那就多交幾期。就這樣,她就一直練下來了。
現在很多小朋友都會報一個兩個興趣班,很多孩子都堅持不下去,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沒有目標。報名的時候覺得這個挺好玩的,但練著練著,就會覺得有點枯燥乏味。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大人的鼓勵。
《正面管教》一書認為: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正面管教# #育兒專家說#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