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比如有位媽媽懷疑自己的孩子有自閉症,可當我仔細看完內容之後,才漸漸發現這其中隱藏著廣大家長的焦慮。

孩子現在兩歲,已經能聽懂別人在叫他並給出迴應了,平時也有幾個朋友,有時候在路上看奶奶們跳廣場舞,也會過去跳一下,但就是不愛說話,總喜歡咬嘴脣,想要大小便也不會表達。

其實這個孩子只能算是輕度內向,根本與自閉症不挨邊,如果以這個為標準的話,可能全國有八九成的孩子,都應該去查是否患有自閉症。

更何況,孩子天生的氣質型別就有不同,有的天生好動,有的愛安靜,沒什麼不正常的。

可家長們普遍有這樣的焦慮情況,孩子身上的優點看不見,卻總是喜歡給孩子找毛病。太過內向懷疑自閉症,太過外向懷疑多動症。

孩子還是挺聰明的,就是做事馬虎,不細心;

孩子玩玩具的時候,不懂得與他人分享,有些自私;

這孩子天天賴床,就知道玩遊戲太懶了;

學習不錯有什麼用,一點也不懂事。

類似這樣的批判性語言,相信每個家長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說過。但為什麼不去關注孩子的優點呢?越盯著孩子的缺點,孩子就可能越來越差勁。


​01羅森漢實驗與標籤效應

羅森漢實驗也被稱為假病人實驗,他想知道即便是醫務人員,是否也會存在思維定勢,當給一個人貼上標籤後,此後對這個人的任何判斷都會受到先入為主的影響。

羅森漢招了幾個正常人,自己也和他們一樣假裝精神病人入院,他們都陳述自己只存在幻聽體驗,其餘一切正常。

順利入院一個星期後,儘管他們的表現都很正常,但在一段時間的治療後,醫生給他們的診斷全都是“真有病”。

比如羅森漢的診斷結果是:39歲的白種男性,一直以來都對親密關係有著極度矛盾的感覺,情緒極為不穩定,雖然自稱有眾多好友,但行為舉止中表露出來的都是深深的疑慮。

更有意思的是,醫生把這群假病人都當做了真病人,而那些真病人卻認為他們是正常人,比醫生還專業,肯定是到醫院來埋伏檢查的。

說明情況之後,羅森漢和精神界就結下了樑子,一所精神醫院表示不認同你的實驗結論。

於是,羅森漢表示三個月內還會派出一些假病人,不知你們是否能診斷出來。

三個月後,醫院很認真地表示他們診斷出了193名假病人,但事實上羅森漢根本就沒有派過假病人去這所醫院。

這項實驗的結論是,當一個人被貼上了心理上的標籤後,這個標籤會掩蓋掉他之前所有的優點,發表在了1973年的頂級期刊《Science》上。

標籤效應在教育領域的意義也很重要,當你給孩子貼上一個壞標籤時,你眼裡看到的就全是這個缺點。

​02你給孩子的畫像,就是他的未來

為什麼說家長給孩子貼的負面標籤,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呢?

6歲以前的孩子,根本還不能獨立思考問題,此時的他們會把父母認作權威物件,因此非常容易接受父母給自己的心理暗示,甚至會針對父母給自己貼的標籤尋找歸屬感。

如果父母不斷在孩子面前說“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這麼懶”之類的話,孩子就會認定自己是一個懶惰愚笨的人。

在這樣重複強化的過程中,標籤會變得更加固定,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心理與整個人生。

原本人類的大腦就喜歡簡單、概括化,這是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處理外界複雜的資訊。

但與此同時也存在缺陷,人們很容易相信他人對自己簡短的評價,哪怕並不客觀。

因此,很多時候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存在很多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的誤判。

家長們站在上帝視角的時候,認為自家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只有自己的建議才能讓孩子將來的人生少走彎路。

家長總認為負面標籤是為了孩子好,讓他知道自己到底存在什麼不足,才能針對性做出改變。

但不要忘了語言存在魔力,大部分情況下,給孩子貼上某一個負面標籤會有兩種反應。

一是認同,即我真的是他們眼中所說的那種人;二是反抗。孩子會想盡任何辦法,向父母證明自己不是那樣的人,但往往他們都是非常無力的,到最後只能放棄抵抗,隨便父母怎麼說都行,反正自己不管做得再好,在父母眼裡看來也不好。

無論哪一種結果,孩子最後都會被束縛在父母負面標籤的條條框框裡。

​03父母如何保持客觀的教育?

1)用平常心接納真正的孩子

就像魯迅所說,從來如此,便對麼?

儘管大腦的運作模式決定了人們貼標籤和做評判的偏好,但自然而然產生的想法,並不是完全正確的。

就像孩子考試時看錯一道題,父母覺得孩子馬虎。

但在下結論之前,先想想孩子是在所有時候、所有事情上都馬虎嗎?還是有時認真,有時馬虎?

多在心中對自己所下的結論反駁一番,就知道這其中有多不合理了。

根據生物三節律的原則,人生都是跌宕起伏的,誰都會有高光時刻和低谷時刻。

孩子也是如此,也許他只是在考試過程中,由於情緒低落沒有集中注意力。

父母可以從生活中的各種小事,觀察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如果記不住可以寫在一張紙上,時不時提醒自己。

不要對孩子的所有優點視而不見,只單挑著缺點看,這不僅是給自己徒添焦慮,也容易讓孩子慢慢在標籤效應中迷失自我。

2)就事論事、活在當下

孩子的性格也是不斷髮展和完善的,而標籤一旦貼下,父母就難免會活在過去對孩子的偏見中。

孩子不會永遠馬虎,也不會永遠懶惰,不要總根據他過去的特質判斷他的將來,這是一種不公平的臆想。

如果孩子確實不對,就事論事,跟他說客觀描述就可以了,不要加入主觀論斷。另外,也不要把過去的舊賬全都翻出來說一遍。

就像孩子只是在考試過程中看到這道題的時候馬虎了,但他不一定是個馬虎的孩子。

如果父母還能在心底給孩子勾勒一個積極、Sunny、正面的畫像,孩子會更加受到鼓勵,朝好的方向發展。

​黑柳徹子的經典作品《窗邊的小豆豆》,描寫的是他自己的經歷。

小豆豆一直被認為是調皮鬼,因為他上課時總是會不停開啟桌子,然後再關上,看到外面有賣東西的小販經過,會立馬跳出窗去詢問。他這樣的行為經常會打斷老師上課,最終他被退學了。

媽媽將他帶去巴學園之後,儘管這裡的孩子們都和小豆豆一樣調皮,但校長並不認為他們是壞孩子,反而帶他們玩很多能培養品行的遊戲。

這也是為什麼從巴學園中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大多事業有成的緣故。

你欣賞孩子,孩子才會欣賞自己,希望所有為人父母者,都可以客觀並且善意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李玫瑾:孩子逆反心理越來越重?問題根源一般集中在這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