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陣子,江蘇有個上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因為一次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媽媽接他回家時,一怒之下將他丟在半路上。

好在孩子機靈,問路時被民警發現,讓家裡人把孩子領了回去。

每當看到這種新聞,常常覺得很無力。

也許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孩子考試考差可能是很大的錯誤,但是用“拋棄”當做懲罰未免過激。

很難想象,下一次這個孩子考試再考砸,他心裡會有多恐慌,又需要鼓足多大的勇氣回家面對憤怒的媽媽。

在我們身邊,很多父母都對孩子的“錯誤”表現出過於苛責。

當孩子闖禍、犯錯、不配合,不分緣由地破口大罵或懲罰,尤其是窩著一肚子火的時候,更難控制住自己。

一次兩次還算正常,但長期下來,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諸多隱患。

孩子犯錯後,大人第一反應往往很重要。

如果大人不能容忍孩子出錯,對孩子錯誤總是責備與批評,長此以往,孩子會對懲罰形成條件反射,內心充滿無助和恐懼。

他們會越來越不敢說實話,為了隱瞞而撒謊,甚至會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

寧夏一位6歲的女孩,和親戚家12歲的哥哥在一起玩時,不小心從木架上跌落,頭部著地,女孩陷入昏迷。

男孩因為害怕女孩醒來後告訴家長,害怕受到責罰,用一塊木板將女孩打死。

在那些長期被父母苛責的孩子眼中:是的。他們只要想到被責罵,要受到皮肉之苦或是語言暴力,內心就惶惶不可終日。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

“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這就是過度懲罰孩子帶來的後果,因為恐懼,孩子想方設法不被父母發現,最後選擇了非常極端的方式:有的隱瞞,有的像上面的案例一樣為了保密傷害別人,有的甚至因為害怕放棄自己的生命......

父母的呵斥和責罵本意是為了讓孩子不在犯錯,卻在無形中逼得孩子走上另外一條錯誤的道路。

對孩子的錯誤反應過激帶給孩子的影響遠不止如此。

有個學生,從小到大做錯事都不敢讓父母知道,怕被媽媽罵。

小時候吃飯,不小心把飯碗摔碎了,媽媽看到,揚起手就給她一記板栗:

“碗都拿不住,你說你有什麼用!”

平時東西沒整理好、作業漏做了一題、衣服蹭到了油漆......不管多小的錯誤,會被媽媽罵了很久。

這種環境長大的她,謹小慎微,不自信,也很沒有安全感。有次放假她和同學爬山,途中膝蓋磕破了好大一塊,血流不止,她第一反應就是讓同學保密,不能讓她媽媽知道。

回到家,偷偷溜回房間換條幹淨的長褲,遮住傷口,傷口發炎了,還咬著牙裝作沒事人一樣。

即使現在上大學了,她打電話回家總是報喜不報憂,不管在外受到多大的委屈,一想到媽媽可能會生氣罵她,她寧願默默忍受。

害怕批評、害怕指責、害怕不被接納,幾乎成為所有被苛責對待的孩子的共同心聲。

他們常常孤獨和無助,遇到困難不敢告訴父母,更別提尋求父母的幫助和支援。

易怒的父母是無法給孩子愛與安全感的。

推特上最近有一則熱帖:

“我的孩子滑倒了,把麥片撒滿了地毯。我沒有對她指手畫腳,而是把她抱起來,換了她的衣服,然後她幫我起收拾爛攤子。

這期間,沒有流眼淚,沒有被羞恥,也沒有大喊大叫。以前發生這種情況,我的父母會很生氣地打我,並大喊大叫罵我。我拒絕變成和他們一樣。”

這份面對“熊孩子”闖禍後的心態和處理方法,值得很多父母去學習。

孩子犯了錯,別急著去罵他。

因為謾罵往往都是無用的,不妨換個方式,冷靜地告訴孩子錯在哪裡,並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任,儘量和善,儘量保持堅定。

在重慶。有個9歲的男孩偷偷拿了奶奶2000元錢去買手遊裝備,被父母發現後,讓他每天撿廢品“還債”,在那之前孩子不能有任何娛樂活動。

孩子媽媽說:打一頓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換個方式,讓他體驗錢來之不易。

雖然還完債還要“很久很久”,對於父母的這種懲戒方式,孩子也覺得教訓很深刻。

在整個過程中,沒有打,沒有罵,卻成為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犯錯並不可怕,知錯能改才最重要。

正如書中所說:“只有在不斷的錯誤,不斷的碰釘子的過程中,才能逐漸懂得事情。”

孩子每一次犯錯,只要大人合理引導,他們就能得到一個經驗或一個教訓,這些經驗教訓最終都會變成孩子成長的養分。

而責罵可能短時間讓孩子老實點,時間久了,要麼孩子對你憤怒和怨恨,要麼產生防備,日益疏遠。

再說,打罵如果真的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教育就不會這麼難了。

成長也是試錯的過程,如果責備和懲罰沒有用,請試試用愛和耐心來改變孩子吧。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補鈣從娃娃抓起,兒童都必須要補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