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抓落葉》中,有一個觀點,令人印象深刻:我們都是慾望癮君子。相似的說法,在《動機心理學》中,也有提到,只不過是說,每個人都對“快樂”上癮。
曾經有位學習原本非常優秀的男孩,因為遊戲成癮,成績下降,男孩爸爸為了讓兒子戒癮,調整自己的作息,和兒子同床休息。家裡,爸爸可以時時陪伴,學校裡,爸爸卻不可能跟著去上學,男孩曠課玩遊戲。後來,男孩在遊戲廳被爸爸帶回家,面對爸爸,男孩為了表決心,自斷手指。
面對孩子的網癮,父母有的束手無策,也有很多會採取高壓政策。這些方法,只會引起孩子更加強烈的抗議。這也是精神科醫生,同時也是家庭治療師的沈家宏,在他的《根本停不下來》中,提到的一種誤區。
《根本停不下來》,從成癮的定義說起,分析成癮的原因,也分享了具體的方法。如果自己是一個成癮者,該如何面對,如果是家人,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幫助到對方。
很多方面,需要得到專業人士的幫助,然而,有時候孩子出現問題,都能在家庭中找到原因,最需要的還是家人的幫助。
什麼是成癮美國的莉莎·M.娜佳維茨寫過《走出創傷與成癮,找回最好的自己》,這本書中,對成癮的定義:
成癮即“欲罷不能”,指不斷地做某件事,即便這種行為對你有害。
羅曼·格爾佩林在《動機心理學》是這樣定義的:
兩者的定義,有一個相同點,有害的、不健康的。這也符合沈家宏在《根本停不下來》中,總結出的成癮4大特點:
令人愉快帶來傷害無法控制反覆出現想知道,是否成癮,沈家宏在《根本停不下來》中,有一個測試表格,可以對照參考下。當然,如果想要明確的診斷,還是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
知道有癮,如果想要成功戒癮,那就要先找到成癮的原因。沈家宏總結了兩大誘因。
外部誘因內部誘因外部誘因,簡單來說,就是人、事、物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成癮。而內部誘因,更多的是一種情感因素,比如因為覺得孤獨、被拋棄、羞恥等等原因,而想要找到的能讓自己快樂的一種替代方式。
如何幫助?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了網癮,家長該怎麼辦?
沈家宏在《根本停不下來》中,分享了兩種對策。簡單來說,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的兩種方式。
再有就是看不見的,也是長期的一種策略,這是更徹底消除成癮的方法,需要去探尋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
沈家宏在《根本停不下來》中,提到的一個觀點:處理成癮最為重要的是處理過去的創傷,以及對現實生活中親密關係的重建,尤其是與父母親密關係的重建。
親密關係的缺失,這和趙梅如《開啟愛的生命盒子》中,提到的“討愛凝滯點”相通。總歸是,在過往的相處中,孩子的“討愛”沒有得到滿足。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只能選擇各種“癮”的方式,替代需要的情感。
良好的關係經常能帶來重要的改變。——莉莎·M.娜佳維茨
仔細體會這句話,並且回看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會發現,這句話很有道理。
在《斷癮》這本書中,心理學家銀子,曾接手過男孩網癮的一個案例。在心理諮詢師的探尋下,發現根本的原因是,父母沒長大,甩手給老一輩養育,父母沒有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給孩子造成的是內心上的空洞。
哪怕在家庭中,父母恩愛,然而孩子最難受的一個場景是:孩子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父母卻圍繞著沙發打鬧,這種場景不是一兩次,而是在這個家庭中的常態,這讓男孩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局外人。就算他被送到治療基地,經常電話問候的反倒是祖輩,而不是他的父母。
經過諮詢師的善意提醒,父母明白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與孩子後來的相處中,父母對兒子的關心有增加,而男孩也感受到了自己被重視,親子關係緩和,他成癮的問題,也得到了改善。
只有改變背後深層的原因,滿足孩子曾經缺失的“討愛點”,才有可能根除成癮的問題。這也很像小說《抓落葉》中的男孩,一直覺得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向外尋求愛情,把愛情當替代,卻總讓女友感受不到愛的溫暖。
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看到背後真正的原因,戒癮成功,會有更大的可能。
愛的原則沈家宏在《根本停不下來》裡,提到的兩個誤區:
只有嚴厲懲罰,才能戒掉藉助家人監督、控制才能戒掉哪裡有高壓,哪裡就有反抗,越嚴厲,效果越可能適得其反。當發現孩子有網癮,直接採取斷網、沒收工具,也許收不到想要的效果。就像開頭提到的自斷手指的男孩,父親看得越緊,孩子逃離的可能越大。
時時處在家人的監督下,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束縛。沒人願意被當成一個提線玩偶,哪怕是孩子。針對這兩個誤區,有兩個原則。
尊重承擔無論對方做了多麼令人氣憤的事,也依然尊重他,包括尊重他選擇何種方式戒癮的權利。雖然,這可能很難,但哪怕是一點點尊重,也會在孩子的心中,傳遞一絲溫暖。
除了“尊重”,還有讓孩子學會“承擔”。承擔他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而不再將他當成兩三歲的孩子一般,事無鉅細。在承擔中,孩子會體會到自己的力量,自信心也會逐漸增加。
尊重、承擔,帶著這兩條原則,開啟幫助戒癮的道路,會好很多。只有真正尊重對方,才有改善關係的可能。
對於想要改掉成癮,家人還可以瞭解下,沈家宏在《根本停不下來》中,分享的“減害模式”。所謂的“減害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根除“成癮”,帶著“癮”,正常地生活,那也是一種成功。
面對成癮的孩子,家長除了反思,給其他人的一個警醒:比起深陷網癮,去到處求教,不如從小教孩子合理地面對網路。
《浮萍男孩》中,萊昂納德·薩克斯分享曾經接診的一位22歲男孩,沉迷遊戲。萊昂納德·薩克斯對男孩父母說的是,如果他們的兒子才10歲,他們可以採取限定遊戲時間,然而22歲,這種方法就無效,40分鐘的時間,對男孩來說,就是一個熱身,不可能像10歲男孩那樣,到時間就結束遊戲。
孔子曾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小時候有正確的認知,長大後,長偏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家有網癮的孩子,家長肯定會頭疼,然而,換一種角度想,也許,這是當前最好的安排。
《走出創傷與成癮,找回最好的自己》中,有一位成癮患者,分享戒癮的心路歷程,覺得飲酒能讓她平靜下來。如果不是這個癮,她可能選擇另一種方式,離開人世。
也許,令人痛苦的“癮”,卻是當下較為安全的選擇。
換種思路想,採取最積極的方式,去面對,事情一定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孩子的網癮,《根本停不下來》?不,可以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