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幾天有對母子竄上了熱搜。影片中,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傷心地哭著對媽媽說:“你竟然一把屎一把尿把我養大,你這麼對我太過分了,你還說你愛我。”

原來,媽媽在管教他的時候,為表示自己辛苦而說的話被孩子誤解了。

其實,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並不是只有小孩才會犯的錯。有時我們大人也會犯同樣的錯誤。特別是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常常會看的時候興致盎然,一合上書卻什麼都不記得了,根本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如果因為這樣,一個好學寶寶就被理解力耽誤了,那就太可惜了。

幸而,美國的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大學教授查爾斯·範多倫,早在60年前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並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書中指出,想要準確地把握住一本書在講些什麼,只要簡單地做到四步就可以了。

第一步,弄清楚自己在看什麼書

我們在與領導和同事相處時會更謹慎,在與閨蜜和朋友相聚時會更放鬆。面對不同的人,我們總是會做出不同的反應。看書也一樣,我們對待不同型別的書,思考的角度和需要吸收的東西也不一樣。

這就好像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對於不同的學生老師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對於不同型別的書,我們也需要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

那麼該怎麼來為書籍分類呢?作者給出一個簡單可行的標準:告訴我們是什麼的就是理論性書籍,告訴我們該如何做、如何解決問題的就是實用性書籍。

比如,霍金的《時間簡史》,告訴我們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就是一本理論性書籍;而我們正在介紹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教給我們正確閱讀的方法,在幫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實用性書籍。

當然,這只是對書籍最粗略的分類。比如,理論性書籍就可以再分為歷史、科學和哲學類書籍等等。具體的方法書中都有具體的講解。

為書籍分好類,我們就可以判斷這本書是不是我們需要的書,然後用最適合的方式來開始閱讀了。

第二步,用簡單的語言概述書籍內容

在生活中,很多人在看完一本書後,都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什麼是似懂非懂的感覺呢?就是模模糊糊地覺得自己知道這本書在說什麼,可是要表達又表達不清楚。有種“茶壺煮餃子”,肚子裡有倒不出來的感覺。

但這樣是不行的,只有能用語言明確地表述出一本書的主題或重點,才算是完成這一步。

其實,在尋找書籍主題和重點的過程中,我們並不孤單。作者是與我們同行的夥伴,他會在書名和前言等部分告訴我們他想表達的到底是什麼。只要我們善用作者提供的幫助,就可以準確地把握住一本書的主題或重點。

第三步,梳理大綱,找出基本框架

讀書就像剝洋蔥一樣,是個層層深入的過程。當我們知道了我們要讀的是什麼書,表達的是什麼主題後,就該去弄清楚這本書具體說了寫什麼了。

在閱讀中,眉毛鬍子一把抓是不可取的。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找出重點的篇章。然後,再去看看這些篇章裡都講了什麼,一一對應的列出大綱。

如果說概述書籍內容是在介紹一道菜,那麼列出大綱就是給出一步步具體的烹飪方法了。透過這一步,我們就對這本書有了整體上的把握,書本的內部邏輯也可以透過大綱體現出來了。這時,我們其實對這本書的脈絡就基本清晰了。

第四步,找出作者要問或者想解決的問題

不管我們前面做了多少工作,我們最終的目的都是去理解作者的意圖。所以,作者在想什麼,想說什麼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厚厚的一本書後面通常隱藏了作者很多的問題,有主要問題,有次要問題,有需要最先回答的問題,也有可以稍後回答的問題。

有的人會說,這麼多的問題該怎麼找呢?不要急,作者在書中給出了簡短的公式,只要我們照著問題對號入座,就可以很好地找出作者的寫作意圖了。

做好以上四步,我們就成功地邁出了分析閱讀的第一步。繼續跟著《如何閱讀一本書》學習閱讀,我們就會發現它為我們在閱讀上打開了一扇新的門,門外的路格外寬敞。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長不行、孩子的才藝來湊,原來毀掉一個孩子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