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有網友問我:

我覺得按照主流價值觀,我育兒的三觀是非常正確的:

1、 自己工作很努力,不需要靠兒子改變命運。

2、 現在幼兒園大班,明年就上小學,別的娃已經開始提前學小學課程,我兒子啥都沒有學。

3、 經常帶兒子去玩,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

4、 從來沒有打過兒子,也沒用嚴厲的罵過,只會和他聊天講道理。

5、雖然自己很忙,但花很多時間陪兒子,幼兒園放假時常常好幾天連著陪他玩。

6、 給兒子上貴的幼兒園,還託人進了一個非常好的班級,老師很和藹,不罵學生,純粹愛的教育。

7、 從來沒有刻意窮養,也從來沒有炫富,給他的榜樣一直很正面。

8、 不啃老,兒子都是我和媳婦自己帶,免得被老人過分縱容。

9、 上過很多興趣班,但都是他自己要求上的,從來沒有逼過他,大多也都是玩的那種,比如樂高積木、泥塑(其實就是用泥巴捏東西)。

現在他變成了這個樣子:上課基本上不理會老師講什麼,也沒有學到任何東西,自己玩自己的,這個問題一直都有,我沒有責罵他,只會和他聊天講道理,以前小班中班我不太在意,我一直認為幼兒園開心就好,這麼小學知識太苛求了,但現在是大班,明年是小學,如果明年小學他還是這個樣子,我就很難接受了。畢竟小學確實是學知識的時候了。我不知道他現在這個樣子和我的教育有沒有關係,我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下面是我的回覆:

你放心,這只是開頭,

二年級的時候、五年級的時候、初二的時候,還會有你焦慮和迷茫的。

啥情況呢?聽我慢慢跟你說。

首先,你對教育觀的理解需要調整。

一、沒有“正確”的教育觀

這個邏輯很好理解。

如果真有正確的教育觀,就不會有“教育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恰飯了。

先是李雪愛的教育,再到武志紅、李玫瑾、樊登……延綿不絕。

但凡和教育、心理學沾邊的人,都敢稱自己是專家、學者,都上趕著催你買書,讓你報課。

為什麼?

說句你可能不樂意聽的,

因為你的錢好賺啊。

不需要看專業背景,甚至都不需要看後續“療效”。

只要這個專家顯得專業,甚至長得帥(美),讓你聽了安心就好了。

至於孩子教育得怎麼樣?

嗯……

教不好不是我的錯,教得好是因為我的課。

可是,可是!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過去20年內,家長的教育焦慮卻有增無減。

情況從來沒變過,而且社會各界還頻繁出現矛盾態度:

國家繼續素質教育,國家繼續考分升學;專家繼續推快樂教育,專家繼續不敢給家庭做心理諮詢;家長繼續聽專家講座,家長繼續在教育中內卷。

無論是狼爸、還是正面管教,都有自己的“信徒”,也誰都說服不了誰。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因為根本沒有正確的教育,只有合適的教育。

在這個物質世俗雜糅在一起的環境中,沒有兩個家庭是一模一樣的。

無論是國家還是哪個專家,如果讓你用標準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你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大機率是會失敗的。

舉個簡單例子:

民事食為天。

如果國家定個規則:不能吃辣,吃辣會提高胃癌風險,然後全國倡導。

這個規則正確麼?太正確了。

好,既然是正確,那立法執行吧!

可以嗎?不可以!

廣東人民估計大機率會執行,可是整個四川人民大機率會瘋掉。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口味和需求。

教育也是一樣。

不是正確、好的教育觀就適合任何一個家庭。

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口味和需求。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看事情千萬不能非黑即白的去看。

要中性的去看。

什麼叫中性?

二、教育方法只是錘子,怎麼敲還得看你

我曾經在公司做過HR,培訓不同部門的人,我的獎勵機制完全不一樣。

培訓收銀員的時候,誰答對問題了,我獎勵一顆金莎巧克力。

培訓保安員的時候,誰站姿好,我獎勵一顆35塊一盒芙蓉王香菸。

平時保安員站不好,我會開玩笑地踢他一腳;

平時收銀員態度不端正,我會對她更加關照,關心她近況如何。

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個孩子。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

同一個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也要有不同的應對。

如果孩子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釘子”,教育方法是“錘子”的話。

選哪個“錘子”敲哪個“釘子”,就是你為人父母的事了,別人替代不了。

扯遠了,回到題主的實際問題上來。

前面幫你調整了心態,這就幫你解決實際問題。

三、你正處於幼小銜接階段

幼小銜接,銜接什麼?

(一)規則意識和良好習慣的銜接

無論你用什麼教育方法,規則意識要教好。

什麼叫規則?老師的指令要聽從,在學校不能搗亂。

但是在學校山高皇帝遠,家長沒法管怎麼辦?

在家先養成習慣。

比如,去超市每次只能買一個禮物;比如,8:30前必須洗完澡上床;比如,要學會自己睡覺。

等等……

我相信你在家裡應該也有立規則。但能否保證規則溫柔堅定地執行是關鍵。

雖然老師在學校會引導,但是,規則意識的“種子”一定是家長給種上去的。

好規則形成了,就有好習慣了,這兩者是連在一起的。

所以,這事兒還得從家庭開始。

(二)從具體到抽象的銜接

剛上一年級的家長數學問題往往是最頭痛的。

很多時候,孩子能明白2個蘋果+3個蘋果等於5個蘋果,

但孩子說什麼都搞不懂為什麼“2+3=5”。

因為,5個蘋果是具體的,2和3是抽象的。

為什麼?

這就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的“前運算階段”。

3-6歲的孩子往往能理解具體的事物之間的聯絡,但是把它們變成抽象的公式來計算,就得需要一個過渡了。

幼小銜接最重要的過渡,就是在這方面。

孩子把自己貴重的玩具送給別的小朋友怎麼辦?

這種銜接需要什麼?需要專業和耐心。

需要你用各種工具來教育孩子。

比如報思維課、學邏輯狗、學程式設計,都有可能提升這方面能力。

“釘子”你不會用“錘子”敲,可以找專業的人幫你“敲”,但是你得先意識到這是個釘子,得去解決,解決的方向在哪裡。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9分超簡潔科普,孩子自己就能看懂的生物鏈秘密